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大会发言选登 大会发言选登

社区服务管理巧用“加减乘除”凝聚各方力量共建“幸福港湾”
发布时间:2012-01-09

民建广州市委员会

 

内容摘要:广州市以街道体制改革和推行政府购买服务为突破口,开展社区服务管理改革试点工作,已经取得阶段性成效,但是仍有许多需要解决的问题。本文围绕建设“幸福广州”这条主线,建议巧用“加减乘除”法,从加强社区资源要素整合,构建多元化主体的开放式公共治理格局;减少行政层级和行政色彩,强化社区自治功能;大力度改革创新社区服务管理机制;倡导地区发展模式,共享社区建设成果的四个方面提出了凝聚各方力量参与社区建设、推行社区工作准入制、优化社区服务管理市场化机制和绩效考核评价机制、建立有活力的社区志愿者队伍等共14条建议。

 

社区是社会的基层组织,是社会的“细胞”,社区安定了,社会才能安定,社区建设与服务管理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老百姓的幸福指数。近年来,我市以街道体制改革和推行政府购买服务为突破口,开展社区服务管理改革试点工作,取得明显的阶段性成效:社区环境不断改善,居民的社区参与度不断增加,社工被群众的接纳度正在上升,广州正在成为珠三角地区专业社工人才的聚集地……。但是,要把社区服务管理改革从试点街道向全市铺开,仍有许多需要解决的问题,需要做出更多的努力,才能实现2012年“要基本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具有广州特色的社会管理体制机制”的目标。

建议结合社会管理服务转型的契机,围绕建设“幸福广州”这条主线,巧用“加减乘除”法,最大限度地调动社区多元主体的力量,整合各种社区内生资源,提升居民对社区的归属感,使社区成为解决社会问题的民生“第一线”, 打造市民生活的“幸福港湾”,走出一条具有广州特色的社会管理服务新路子。

一、做足加法,加强社区资源要素整合,构建多元化主体的开放式公共治理格局

社会管理涉及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关系到社会不同层次、不同阶层、不同团体的利益,社会管理的主体构成也应从传统的党委政府扩展到“多元化主体”的开放式公共治理。社区中的党组织、居民自治组织、各类社会组织、各种企事业辖区单位、以及社区居民中的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企业家、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专家等精英人士,都是十分宝贵的社区资源。整合这些资源形成社区服务管理的合力十分重要。

(一)发挥社区党组织力量。

一是创新社区党组织建设,将党员的作用延伸到社区楼宇中,积极探索建立“楼宇党支部”,发动社区党员做好信息员、调解员、协管员工作。二是开展“党员在社区”的活动,构筑社区党员联系和服务居民的网络。

(二)扶持社会组织的健康发展。

类型多元、分工明确、管理有效的社会组织是社区服务的主要力量。政府要为公益性社会组织的发展提供足够的自由活动空间和生态环境,除降低准入门槛、实行税收优惠等政策外,尽可能在活动场所、信息资源上提供方便,以及加强政策指引等。

(三)引导非正式组织参与社区建设。

非正式组织是人们以感情、喜好等情绪为基础的松散型群体,譬如社区的歌咏、舞蹈爱好者,粤剧发烧友等。要注意引导非正式组织中的积极因素向服务社区的大方向发展,参与社区文化建设,营造社区共融环境,形成社区自助互助的良好氛围。

(四)联动辖区单位参与社区建设。

社区中的机关、学校和企事业单位,都是当前社区建设与自治的重要力量。建议要进一步完善共建共驻机制,积极探索开展联建、联动、联教、联管的新路子,形成社区治安联防、公益事业联办、社区环境联建、文化活动联谊的工作机制。

二、做好减法,减少行政层级和行政色彩,强化社区自治功能

(五)减少政府管理纵向层级,探索政府管理新模式。

社区管理的“深圳模式”和“铜陵模式”都是减少纵向管理层级的改革。建议由市政府牵头组织专家学者,在广泛、认真调研的基础上,探索建立适合广州的、在结构上扁平型的、在管理上垂直型的、在功能上服务型的、在效能上高效型的政府管理新模式。

(六)引导居民依法有序参与社区管理。

要健全居民代表大会制度,引导居民依法有序参与社区管理事务,提供让居民为社区发展建设出谋划策的平台,如在广州日报上开辟《社区管理与服务》专栏,在社区设立 “居民议事角”,定期召开社区“议事论坛”等,让居民重视对社区公共事务的关注和参与,正确行使民主权利。

(七)推行社区工作准入制。

科学划分居委会的职能权责,实行行政事务进社区“准入制”。确需社区居委会协助的行政性工作,应遵循费随事转的原则,保障相关经费下拨到位。切实减轻居委会事务性负担,实现行政管理和居民自治管理的有效对接。

(八)大力推广居委会“直选”。

推动居委会实行“议行分设”。鼓励社区居民参选担任居委会成员。拓宽非户籍居民有序参与社区民主的新途径。逐年提高社区居委会直选率,逐步实现直选比例达到50%的目标。

三、做活乘法,大力度改革创新社区服务管理机制,引发乘数倍增效应

(九)优化社区服务管理市场化机制。

在社区服务过程中引入市场机制,发挥政府、企业和社会三方的积极性,实现资源配置的最优化。要深入推动政府购买服务,建立政府购买服务为主,直接资助为辅的发展机制,引入私人部门和社会力量,降低管理服务成本,提升管理服务效率。政府作为业主,要做好社区公共服务发展规划,确定服务购买项目和服务购买要求,测算各街道所辖区域的服务当量,预算政府向社会组织购买服务的额度,建立比较科学合理的购买服务的机制。

(十)完善社区管理绩效考核评价机制。

目前对社区的考核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居民民主评议社区居委会,一种是由政府职能部门对社区进行考核评比。但由于职能部门的考核结果与社区的工作经费、人员任免等挂钩,因此政府职能部门的考核占据主导地位,而这种考核评价机制缺乏居民的直接参与,考核结果难以服众。另一方面,居民作为社区服务管理的消费者,本应最有发言权,但作为分散的个体,所处的环境、教育背景的差异,对同一内容的认识会有较大差别,一定程度影响了考核评价结果的准确性。为此,我们建议要充分发挥专业机构的作用,引入第三方的专业评估机构,以其专业性和独立性,参与对社区服务管理绩效的考核,从而获得更为客观的评价。

(十一)建立社区工作的高素质人才支撑机制。

抓好居委会专职人员和专业社工两支队伍的建设。一支长期扎根在基层、有丰富的群众工作经验;另一支有专业学识,能根据居民的个性化特征,提供不同的社区服务和社区活动。鼓励居委专职人员和社会人士从事社区服务工作,实现居委专职的“实战经验”与社工的“专业知识”优势互补,打造高素质的社区工作者队伍。

四、做实除法,倡导地区发展模式,共享社区建设成果

社区居民是社区的主体,只有把“发展为民、发展靠民、发展惠民”落到实处,让居民真正参与和谐社区建设的过程之中,实实在在分享社区建设的成果,一个管理有序、服务完善、文明祥和的社会生活共同体才能实现。

(十二)倡导社区工作的地区发展模式。

社区是由不同职业、不同文化习俗以及不同生活方式的群体组成,形成了独特的社区文化和自身特点。要结合地区特点和优势,注重社区人口的文化差异,关注社区需求的共同性问题,挖掘社区服务管理的差异性及个性,倡导社区工作的地区发展模式。

(十三)设立“邻居节”,培育社区亲邻文化。

注重发展社区节庆文化,每年开展诸如“邻居节”、“敲门送温暖”等帮扶活动,重塑社区亲邻文化,消除“钢筋水泥”的屏障,挖掘基于中国传统文化基础上社区居民间尊老护幼、知礼立德、守望相助的传统美德。

(十四)建立有活力的社区志愿者队伍。

建立起包括团体义工、个人义工、专业义工的社区志愿者队伍,形成以党团员、街道基干、专职社工为核心层、社区骨干、团体义工为紧密层、一般居民为松散层的社区志愿者队伍结构,组建如“街坊义工队”等有广州特色的志愿者队伍。
打印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