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征集提案精选 征集提案精选

传承文化,整合资源,把广州打造成“中国水都”——关于建设世界水文化名城的建议
发布时间:2012-01-07

案由

传承文化,整合资源,把广州打造成中国水都”——关于建设世界水文化名城的建议

提案者

九三学社广州市委员会

类别

单位提案类

录入日期

2012-01-05

提案类型

会中提交

承办单位

 

 

广州目前围绕着建设国际商贸中心和世界文化名城“两个战略重点”,正在加快国家中心城市建设步伐。建设世界文化名城,是结合广州两千多年的文化底蕴提出来的。我们认为,以广州两千多年来形成的浓郁、厚重的岭南水文化为背景,充分利用和开发广州水环境治理行动成果,传承文化,整合资源,把广州打造成“中国水都”,建设世界水文化名城,正是建设世界文化名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广州位于亚热带地区,年降雨量1700mm,水资源丰富,水形态多样。三江汇合的地理优势决定了广州市客水资源丰富的特征,广州市多年平均入境水量为1860.34亿立方米,客水资源可利用量为402.42亿立方米,全市大小河流(涌)众多,水域面积广阔,其中集水面积在10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有21条,全市水域面积达7.44万公顷。我国最大的热带亚热带河流珠江,横贯广州市中心。初步摸查中心城区就有河道231条长度913公里。

近年来,广州在人水和谐环境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逐步成为水治理示范城市。从1999年开始,广州启动一系列工程,先后建设有近50个污水处理厂,从源头截污到末端的污水处理,全市生活污水处理率达到85%以上,使“水清、岸绿、堤固”的河涌成为广州的一道风景。目前,广州已完成了东濠涌、新河浦涌、荔湾涌、沙基涌、司马涌、马涌、赤岗涌等河涌的截污工作,河涌水质得到明显改善,同时正对车陂涌等市区河涌进行综合整治,通过清淤、补水、美化堤岸等方法,打通河涌水系,凸现广州岭南水乡和历史文化特色。通过近年来的努力,荔枝湾涌已逐步恢复到“一湾溪水绿,两岸荔枝红”的历史胜景,东濠涌日渐成为市民游玩的亲水平台,白云湖、海珠湖在修建完善中成为大众争相前往的水利风景区。最近刚获市政府常务会议通过的《广州2012年城市建设亮点项目》中,新一批人工沙滩泳场、“湖泊工程”也将动工建设,其中知识城的“九龙海”将建设成广州最大生态湖泊。2010年广州亚运会开幕式,更是把岭南水文化的特质表现得淋漓尽致,深刻地印在各国人民的心中。

如何让这种文化影响延续下来,传承亚运的光荣,并作为广州的名片在世界各国的文化交融中发出光彩,是我们在后亚运要思考的问题。目前,国内的南宁市和丹江口市都有建设“中国水都”的提法,但与之比较,广州在经济实力、城市建设等许多方面的优势十分明显,完全有条件建设国际水文化名城。

当然,把“可能”变成“现实”,还存在诸多问题:调研中发现,我市缺乏水资源整体利用规划。目前,关于河涌治理的各种规划不少见,然而将南海滨海流域、珠江、内河河涌、湖泊等各种水资源整合利用的综合性、统一性规划未见出台,导致水资源开发利用各行其是,难以形成合力。此外,缺乏水文化遗产的全面挖掘。广州水文化遗产十分丰富,但现在还没有一个专门的机构进行研究和挖掘,以致造成水文化遗产的不断流失。同时,对水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以及宣传推广也尚待推进。珠江游已成为广州旅游的一张名片,但如何将珠江两岸的水文化资源和内河流域、湖泊资源相衔接,策划打造成一张更立体、更丰富的水文化旅游资源,并加以宣传推广,值得列为专项进行研究。

把广州建设成“中国水都”,应当作为当前坚定不移推进国家中心城市和全省宜居城乡“首善之区”建设的综合举措,在科学决策的基础上,建立长效机制,完善、落实具体方案,切实有效推进各项工作。

 

一、做好水资源综合规划

一个城市能否“因水而生”、“因水而兴”和“因水而美”是国际社会对水都的统一衡量标准,因此广州要建设成为“中国水都”,必须着重规划,重点从水文化、水景观、水运动和水经济四方面入手,继续保持和发扬而生、而兴、而美的水都特色。从总体城市景观格局的角度来看,广州应秉承山水文化,以“山水城市”为规划理念打造“中国水都”,形成“水脉相连、水绿交融、水城共生”的总体规划格局。注重现状和规划河湖水体的公共性和连续性,在评估广州现有的河涌的基础上,连接和贯通尽可能多的河湖水系,形成围绕全城的整体、连贯的水网体系,实现水与城的和谐,水与城的共生,凸显广州的岭南水乡特色。恢复水城共生的布局,寻回遥远的记忆,广州应结合城市功能布置活动空间与设施,打造水绿生态带、滨水景观带、文化旅游带。城市主要的体育健身设施的设置可以充分与滨水空间协调考虑,滨水空间也是市民重要户外锻炼的场所,应该是城市最具动感和活力的区域。规划开拓风帆、游艇等新兴水上活动,利用亚运优势进一步开展皮划艇和龙舟等传统水上竞赛项目,继续坚持和扩大渡江游泳等水上康体活动的范围和影响力。通过对滨水地区规划建设,带动城市的改造和开发,提升城市综合活力和竞争力。水经济规划的意图是通过更新和引进一系列项目为地区带来活力,成为城市中有吸引力的一个滨水因素,吸引居民、旅游者、购物者、商人和投资者,从而带动相关产业的升级转型和发展,最终形成涉水环水的经济圈和产业链。规划建设国际邮轮码头,打造国际滨水旅游渡假区;开展以岭南水乡休闲旅游为主的内河客运航线;与陆地和航空交通枢纽结合重新规划内河客运航线,实现水陆空交通的无缝衔接,充分发挥水上交通畅通和低碳的优势。

二、挖掘岭南水文化遗产

两千多年来,广州凭海临风,从古代贸易古港到近代通商口岸,积淀了深厚的海洋水文化遗产。有1974年挖掘出土的秦代造船工场大型遗址、白云区西村增埗河东岸的西村古窑遗址、黄埔村与黄埔古港、南海神庙、珠江三古塔以及市内大量的海洋文明遗迹,无不展示着广州作为一个滨海城市的水文化特质。除了海洋水文化遗迹,广州还有丰富的内河水文化遗产。古时,广州就是一座水城,纵横交错有东濠涌、西濠涌、玉带濠、荔枝湾、六脉渠、沙河涌……“六脉皆通海,青山半入城”,这是古人对广州城的山水格局和空间环境结构的最佳描绘。因此,两千多年来,广州也积淀了丰厚的内河水文化遗产,如南越古水闸,在两千年前就是广州水系建设的枢纽工程,在建闸材料的选择、地基和技术线路的处理、总体布置、流泄处理等诸多方面,基本上与现代水闸设计水平相当;还有市内历史悠久、星罗棋布的大小桥梁。这些都是广州宝贵的水文化物质遗产。此外,还有丰富多样的非物质水文化遗产包括大家熟知的艇仔粥、咸水歌等。打造中国水都,就要全面摸查广州水文化遗产,及时挽救正在消亡的水文化遗产。为此,建议由市文化管理部门、市地方志部门、市文史馆等单位组建一个专门的水文化遗产普查研究机构,调查、梳理、挖掘全市水文化遗产,形成翔实的地方文献,并为水资源开发利用提供文化支撑。

三、打造水生态示范模式

“中国水都”应该是安全环保水治理示范城市,是水生态绿色低碳节水型城市。节水低碳、绿色生态的治水新理念,是一种人水和谐的新发展模式,是一场涉及全社会用水制度和管水制度的根本变革。城市供水节水是低碳生态城市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广州要建设节水、低碳生态型的中国“水都”,应该以城市的供排水系统的节能、节水升级改造为主要抓手之一,主要以中小型水库、供水管网、小区雨水收集和中水处理系统为升级改造对象,通过建设中国“水都”,实施先进节水经验与技术,建成一批节水示范效果好的项目。形成一套较为完善的低碳水资源综合利用的开发模式和建设经验;合理利用各类城市水体的水资源,加强城市水体及水库日常运营管理,提高城市水资源的利用率;进行城市供水节水和雨水、中水综合利用项目示范,提高水厂处理效率,降低吨水处理能耗,减少供水损耗,进行一水多用和中水回用,最大限度进行合理用水和节水。加强水源地保护,以水源保护为中心,构筑“生态修复、生态治理、生态保护”三道防线。提升水系服务功能,加强雨洪调蓄利用、输调水等水利工程建设,完善水资源配置体系和防洪减灾体系;推进河涌治理绿色生态走廊建设,拓展沿河两岸城市发展空间,发展水岸经济;以珠江为重点,加强跨区域河流污染治理合作,深入开展河道水环境综合整治,结合地表水体推进河涌治理建设,提高水体自净能力,稳定水体生态服务功能。

四、做好水资源旅游开发

广州水都的特色在于拥有江、湖、河等多种类型的水资源,水资源的利用开发从空间角度上涉及到滨水陆地、驳岸以及水体的立体空间,从外沿产业角度涉及到景观、文化、商业等,因此水都旅游不能只局限在水体和单一部门操作,建议由水务、园林、文化、旅游、城建、交通等相关部门牵头,在对全市水资源摸查的基础上尽快做好水都旅游策划与规划工作,从全局角度来谋划水资源以及滨水陆地的利用开发,做到定位差异化,产品差异化,指导具体的湖、河、涌的旅游开发方向。作为文化孕育的源泉,水与文化相互依存不可分割。文化是旅游开发的灵魂,因此水都的旅游产品必须要以文化为统领,将水上与沿岸相结合,利用水上游览、水上表演、水岸休闲等活动形式与商业文化、都市文化、饮食文化、创意文化、遗产文化、生态环保文化等多层次组合,打造类型丰富的水都旅游产品,例如水上民俗表演、水上美食节、水岸音乐会、滨水创意园巡游等。充分利用广州水环境治理成果以及后亚运效应,联通航道,重点设计水路交通的游览线路,珠江游、湖泊游、河涌游共同构成广州水都的蓝道之旅,用蓝道串联起沿岸的历史建筑与新景观,为市民和游客展现广州人水和谐共处的城市风貌。水上游览将着重呈现多元化特点,并要结合码头停靠点与陆上景点顺畅衔接,结合荔枝湾涌三期和东濠涌二期的开发建设,打造丰富的游览体验。例如推出珠江日夜游,将游线向东西延伸,白天能够乘船去游览沿岸的工业旅游点——珠江啤酒博物馆、创意产业园——红专厂、历史遗迹——黄埔军校、黄埔古港、海上丝绸之路,晚上在观赏船上的传统艺术表演同时,欣赏小蛮腰、海心沙以及珠江两岸的绚烂夜景,还可以上到沿岸的酒吧街小酌,或者是去太古仓品红酒看电影。以水为媒,带领游客体验广州的新旧交融之美。

五、举办“广州国际水周”活动

水文化发展为一个产品,甚至一种产业,在一些国家已有成功案例。韩国首尔市整治一条清溪川,每年举办国际水事活动,已经是国际上水治理设备展览、治水经验交流的高端平台,每年的盛会都为当地带来大量收入。类似的例子还有新加坡、澳大利亚等。近几年,广州治水无论在资金投入方面还是在治理河道建设污水厂的规模上,都是世界第一的。现在应该更有信心更有条件做成世界第一的“广州水周”,成为影响国际治水领域的权威产品。

一要确立广州国际水周的目标定位。建议广州“国际水周”的目标定为“为国际社会探讨当前面临的水问题以及水问题的未来发展提供一个对话平台”。可围绕目标设置全球的高端奖项,奖金额度可适当丰厚,它将成为“国际水周”活动的一大亮点,吸引全球目光,从这方面讲,该奖项意味着该活动的世界影响力。

二要丰富国际水周活动内容。设备技术展示和项目洽谈是活动的主要内容之一,琶洲会展中心具备条件提供活动场地。2009世界金融危机期间,新加坡国际水资源周取得了骄人成绩,期间达成的交易额总价为22亿新元(约合人民币110亿元),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这种模式值得借鉴。例如举办为期7天的“水治理设备技术展”,对各种水治理技术、河道湖泊生态修复技术和设备进行展示,尤其是典型成功案例,感兴趣的客人将有机会参观调水补水项目,如东濠涌治理、猎德涌治理和白云湖的水质改善等。“国际水周”还可包括高峰论坛、技术交流、奖项颁发等活动。

三要打造广州“国际水周”的岭南特色。要结合广州的实际、传统岭南水文化和现代人水和谐的理念,举办公众参与的大量活动,如珠江横渡、赛龙舟、黄埔南海神庙祭祀、龙母祭奠、水上运动、文化饮食节、观光旅游购物等,成为建设幸福广州的主要推力。

四要改变以往招商引资“政府搭台经济唱戏”的传统做法,参照新加坡的模式,在政府的引导和政策支持下,由一些财团组成董事会或基金会,按照市场经济规律的运作,企业做主角,政府来配合。国际水周要每年举行,在经济上要做到良性循环,产生较好的经济效益作为整个活动的基础,这也将是广州市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升服务业的新举措。

六、拓宽建设融资渠道

广州水都的建设将给整个广州市以及周边珠江三角洲地区带来巨大的经济和文化效益,也必将带动文化休闲、旅游业等的繁荣,推动城市整体经济的迅猛发展。与此同时,水都建设意味着需要可持续性的投资,意味着巨额的资金需求。本项目必须开辟多种资金来源、利用多种融资手段,同时减小政府的负担和财政的风险,应当尽量引进目前先进的投融资体制,在项目建设中引入必要的金融工具以分散财务风险。鉴于广州水都作为城市建设战略,每个项目功能的准确定位对于广州水都的成功至关重要。应进行多功能开发,将单一的水治理,提升为水环境、水文化及水上交通、娱乐、餐饮、旅游休闲为一体的综合性城市建设战略,吸引投资开发。但为了避免对整个项目开发控制力受到限制,降低广州市政府未来面临的潜在风险,建议在项目的具体融资方式中不应转移项目的所有权。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广州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丰富的水网资源,独特的水文化遗产以及治理水环境的卓越成就,从历史上的“水浸街”,到现在的“人水和谐”,亲水而居,广州,完全有条件打造成国际水文化之都,充分展示人与自然、人与都市的和谐,成为水遗产之地、水魅力之城、水生态之园,世界水文化名城。

 


打印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