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大会发言选登 大会发言选登

关于我市社会工作进一步科学发展的若干建议
发布时间:2012-01-09

九三学社广州市委员会

 

内容摘要:过去几年,围绕“建设幸福广州”,更加注重改善民生,率先加快社会建设转型升级的核心任务,广州在以社会建设推动社会管理,改革创新社区服务管理体制,尤其在社会工作发展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与人民群众日趋增长的需要相比,还面临一些瓶颈制约,建议:进一步加强对社会管理服务创新的理论研究学习,加大对社会福利政策体系的社会科学研究支持力度,拓宽科学发展创新社会管理服务的思路,加大培育社工组织发展力度;积极推进社工人才队伍建设。

 

过去几年,围绕“建设幸福广州”,更加注重改善民生,率先加快社会建设转型升级的核心任务,广州在以社会建设推动社会管理,改革创新社区服务管理体制,尤其在社会工作发展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和成功的经验,在全国居于领先地位。最近,中央十八部委联合颁发《关于加强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为社会工作指明了明确的发展方面,这将对我市社会工作有更大的全面促进。九三学社广州市委从2004年就开始专业社会工作在我市的发展和建立着手进行专题调查研究;2005年率先提出以《关于加快推进我市社会工作专业化建设,努力构建和谐社会的建议》为题的市政协提案;2006年继续在市政协提出《关于加快建立社会工作者制度的建议》;2009年作了为期4个月的专题调研,形成了《广州市社会工作现状及对策研究》调研报告送呈市政府分管领导;2010年在市政协大会上作了题为《进一步完善有广州特色的社会工作体系,努力构建使人民生活更幸福、更有尊严的和谐社会》发言;20116月,在市政协常委专题议政会上,又提交了以《积极统筹协调 拓宽服务领域,充分发挥专业社工在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中的作用 》的专题调研报告。201111月,又召开了“社会工作介入社会管理服务创新”专题研讨会,邀请了社会学领域著名的专家、社会工作主管部门的官员、从事社会工作实务的资深业者,以及社工行业协会的领导和相关人员,作大会主题发言。大会听取了他们的意见与建议,了解了行业发展情况,掌握了社会工作发展的动向与现实需求,特别是需要政府部门解决的问题。

一、存在问题

我市的社会工作虽然已经发展迈开了坚实的步伐,但与人民群众日趋增长的需要相比,还面临一些瓶颈制约和存在急需解决的问题。

(一)质量和数量的关系有待优化。

随着中央十八部委联合颁发关于加强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建设的通知的落实,全社会对社工需求剧增。但是与剧增的社工服务要求及其相应的人才需求相比,目前的社工人才基数相对较小,人才供给跟不上需求。按照香港等地发展了几十年比较成功的社工经验来看,社工机构的年龄构成要求老、中、青三代社工优化配置,“老”的经验丰富,看问题宏观,“中”的富有经验的可以做督导的,年青一线的社工多一点时间去学习掌握社工介入的方法、理论结合、应用等等,从而形成一套完整的团队。但是,目前为了扩大社工服务的范围,部分机构单纯追求社工人才数量,而相对忽视社工人才的质量,目前从事专业工作的主要是刚毕业的“80后”甚至“90后”的人员,存在年龄结构不合理的问题,未能达到社工所需要的坚实人生经验、工作阅历要求。

同时,目前对社工服务的评价,主要侧重于对服务内容数量的计量,相对忽视工作绩效水平的评价,与社工这个行业不能以数字来表达工作成效相矛盾。比如有些边缘青年,他在黑社会中交了朋友,那社工花在一个青少年身上可能要花费很多时间,但是在数字上也只是一个案。

如果不能科学处理社工的数量与质量之间的关系,将阻碍社会工作的专业性提升与进一步科学发展,进而影响社会公众对其整体形象和功能的认识。

(二)社会服务的执行主体转移艰难。

社会管理服务创新”的本意是为了改变政府“大包大揽”的做法,将社会组织作为社会服务管理的执行及参与主体,使之在政府制定的政策范围内开展对社会的管理及服务的行动。但现阶段社会组织在参与及执行社会管理服务创新中的身份、地位的角色未能明确,社会组织在接受政府购买服务的过程中,高度依赖政府政策和资金扶持,导致其难以完全发挥作为社会中介组织的主体能动作用,不能提供纳税人所需要的社会服务。

导致上述状况的原因主要有四个方面:一是相关部门特别是基层政府对社会组织的功能、社会工作的理念缺乏认识,作为基层群众服务主体的居委会未能充分发挥自治功能;二是社会体制改革的政策未能清晰出台,目前公众对社会组织的进入与承接社会服务缺乏信任和接纳;三是在政府购买服务过程中,对政府、社会组织、服务实施地基层政权组织三者权责的界定不清晰;四是社会组织的社会服务管理能力有待提升,需要政府加强对社会组织培育,同时政府部门对社会服务成效未必能“立竿见影”要有清醒理性的认识。

(三)政府购买社会服务量增势迅猛,配套工作有待加强。

明年广州将增大财政购买社会服务的力度,全市预计市区两级财政投入政府购买服务资金将达到2.5亿元,服务的主要提供者是社会服务类机构,但在相关工作上有待加强。

一是社会工作人才培养滞后。社工人才总量达不到要求,即将全面铺开家庭综合服务中心,按每个中心配备至少15名社工的要求,至少新增社工2000名;而广州市十二五人才规划指出2015年每万人要有5名社工,按照广州1500万的人口保守估计,到2015年需要有至少7500名社工(包括持证及专业毕业社工),但现在广州社工总量不足2000人,社工人才缺口很大。社工人才培养与保留方面,目前社工行业的人才流失率较高,社工本科毕业生因人才职业规划引导支持力度不足、培训质量不尽如人意、薪酬不稳定、行业前景不明朗、家庭不支持、社会不认可等原因放弃从事社工的行业。同时,还极度缺乏社工督导及管理人才,对于一线社工的持续培训及支持力量不足,社区工作方法单一,创新意识不高,造成督导及管理上出现“外行领导内行”的现象。

二是政府购买服务配套政策有待进一步落实。部分地区财政拨款时常出现拖延现象,造成社会组织资金周转困难,社工薪酬发放难以保障;政府购买服务的招投标制度不健全,服务购买方对于社会公共服务缺乏认识;集中采购目录里,没有社会公共服务内容,评标专家库没有社会服务专业人员,选拔的专家对社会工作的方法和理念了解不多,对专业性很强的标书不能给予专业判断和遴选,直接影响中标结果的专业性和公平性,客观上造成“价低者得”的结果,不利于社会服务质量的提高和机构的发展。同时,社会服务的评估指标体系不健全,现行“一刀切”的标准难以评价社会需求不同的地区(如老城区、城乡结合地区、农转居小区等的基层服务需求并不相同)的服务成效;评估周期不科学,对于刚起步的服务项目,半年一次的评估过于频繁,需要建立更符合实际的政府购买服务评估制度。

(四)社会服务资源的整合有待加强。

由于旧体制的影响,社会服务资源高度垄断在政府手中,造成资源分散、条块分割的局面,为社会服务开展需要的整合资源造成了困难。专业的社会工作在行政上缺乏申请社会服务资源的管道,无法及时有效的为服务对象开展资源性的服务。同时,传统的小区工作、行政的社会工作者有待加强专业社会工作的培训和持续指导,社区中的社会组织及专业社工机构对接的转介制度不健全。

二、建议

为了更好地贯彻落实《关于加强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精神,进一步推进我市社会工作科学、有序、健康、可持续发展,我们提出如下建议:

(一)加强对社会管理服务创新的理论研究学习。

由主管部门、高等院校、行业协会合作,在全市层面开展多期的社会工作培训班,加强对广大党政领导干部的社会管理服务创新的理论水平培养,使其充分理解社会福利政策对于政治、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高度认识社会工作的理念及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的重要性及阶段性特征,通过理论及实践学习,拓宽领导干部创新社会工作的思路。

加大对社会工作政策体系的研究支持力度,通过课题招标、召开理论研讨会、合作研究等形式,加大社会工作研究的力度,在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中加大对社会服务管理研究领域的支持力度,重点在社会组织、社会工作的本土发展、养老体系建设等方面加大政策研究力度。

(二)加强社会工作及其人才队伍建设的中长期发展规划。

以科学的态度和实事求是的精神,出台全市性加强社会工作及其人才队伍建设的中长期发展规划,完善社会工作的法规体系,逐步明确社会福利多元主体以及政府、市场、社会、个人方面的功能定位及权责分工,以统一目前模糊不清的社会服务发展方向,为推进社会工作创新发展奠定基础。

(三)加大力度培育社工组织发展。

第一,提升社工组织层次。允许政府、社会、企业、私人等多渠道的资金支持社会组织发展,创造条件建立全市社会组织基金会,支持社会组织根据自身的能力和实际情况开展一些专项的、多元化的社会工作服务,突出培养社工组织的管理人才、服务人才,培养社会组织管理服务社会的主体能力。

第二,建立人才培育基地。出台相关措施规定,在现有培育基地基础上,加多建立多个社会工作人才培育基地,协助社会工作人员经过培训、实习等专业训练向专业化、职业化转轨。

第三,建立服务评价体系。建立可持续发展、保持弹性、适应社会服务发展初级阶段的服务评价体系,进一步明确政府购买服务的目标、目的、购买内容及购买细目、从业规范等,优化评价机制。服务评价体系应体现发展性、指导性的特点,形成有利于绩效进步与能力提升的体系,探索推行社会工作的淘汰退出机制。

(四)积极推进社工人才队伍建设。

第一,在政府、高校、机构间建立发展性、学习型的社工专业队伍建设的机制,推行政校合作培养社会工作人才,加强沟通交流和共同学习,逐步建立政府、高校、社会组织的合作伙伴关系,积极推动社会管理服务持续健康有序发展。

第二,优化社工人才结构。人才培养需要有一个体系,不能全培养一线社工,也不能全培养机构管理人才,需要有针对性的优化社工人才结构。另外,街道社区工作人员的转化及培训也需要有利于社工人才队伍建设体系相结合和挂钩的地方。

第三,完善社工人才梯队。完善社工人才队伍的梯队,包括机构管理、本土督导、一线社工的“老中青”人才梯队,其中,机构管理的人才主要突出对宏观问题的分析与人员分布、业务开拓方面的工作,本土督导应具备扎实的一线工作经验,能够在实际工作中教授经验技巧。

第四,加大社工人才的社会宣传力度。宣传部门要加强对社会工作宣传指引力度,新闻媒体多与社工服务机构、院校沟通合作,系统宣传社会工作的专业理念、方法和作用,加大对社会工作典型案例、行业先进人物的宣传力度,开展全市社工巡回宣讲活动,提高全社会对社会工作的知晓度和认同度。

第五,健全社会工作待遇保障机制。由市社工委协调,加强民政与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之间的沟通,争取国家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支持,以先行先试的精神,出台相关政策,尽快启动社会工作专业技术人员职称聘任工作,与事业单位工资改革结合,切实改善社会工作人才的工资待遇和工作条件。

(五)鼓励社会组织通过参与人民代表大会、政治协商会议等形式,广泛参与广州政治生活领域。

社会组织因其特殊的非政府身份及广泛的基层服务基础,能敏锐地反映社会问题及需求,因此,建议支持社会组织通过参与人民代表大会、政治协商会议等形式,扩大参与社会管理服务方面的“话语权”。

第一,在选聘各级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时,向社会组织倾斜。

第二,在制定社会管理、社会福利、社会服务有关的政策过程中,征求社会组织,特别是社会工作人才的意见和建议。

(六)充分发挥广州市社会工作委员会整合资源的作用。

召开全市性推进社会工作发展的会议,传达中央和中共省委精神,介绍社会工作成熟地区的先进经验,将社会工作的政策制定、人才开发与政府购买服务的资金充分整合运用,统筹协调社会建设、社会工作、社会组织管理等部门的职能,整合政府各职能部门分散、分割的社会服务资源,开拓我市社会工作介入社会管理服务创新的崭新局面。

(七)建立联动机制,不断创新社会工作模式。

第一,建议协调社工机构与街道、社区之间的关系,建立信息互动、沟通平台,形成联络机制,发挥社会工作的整体功效。

第二,推行社区自治。作为基层群众参与社会服务的平台,社区自治是居民参与社会工作的最佳途径。建议加强法制建设,爭取上级支持,尽快修改、制定市级社区自治制度,包括社区居委会选举、居民代表会议议事规则,明确和规范社区组织开展社会工作的有关管理办法,使居民参与社会工作有法可依。

第三,发挥我市“志愿者”活动优势。建议推行“社工+志愿者”模式,建立社工与志愿者人才队伍网络信息平台,形成社工引导“志愿者”、“志愿者”协助社工的互动局面,通过队伍合作培育、信息沟通共享、活动联合举办等形式,搭建良好平台,推进社工服务规范化建设。

(八)实现成熟服务项目从政府购买服务向政府资助服务的过渡。

伴随我市社会服务的发展,一些初期以政府购买服务这种形式开展的服务经过几年的培育、评估已逐步进入稳定产出阶段,其服务成效受到居民、政府及社会的广泛好评及认可。在这样的情况下,继续每年的招投标或每半年的评估制度,既耗费人力财力又缺乏实效。建议分批分次,逐步试点将一部分稳定、成熟的服务项目纳入政府财政预算体系,通过政府资助服务,以稳定的财政投入稳定服务成效,保证居民享受的社会服务得到可持续的提供及不断改善,促使提供相关服务的社会服务机构以更长远而非短视地投入社会服务行业。当然,政府对资助机制运作也要研究制定相应的监管保障措施。

同时,建议加强政府民政、税收、财政部门之间的沟通,完善社工乃至非营利组织投入的税收与财政投入管理体系,尽早出台相应的税收减免、基金管理政策,鼓励其面向社会募集资金,促进社会工作行业深入、稳定发展。
打印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