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大会发言选登 大会发言选登

加强供给能力促进社区服务规范升级
发布时间:2012-01-09

台盟广州市委员会

内容摘要: 随着城市社会转型和基层社会结构变化,市民对社会服务管理需求日益增长。市委市政府十分重视街道、社区管理的改革创新,出台了很多很好的政策。但在社区建设方面仍存在服务管理资源分散、职责不清、服务不到位、人才缺口较大等问题。对此,我们通过走访天河区前进街、石牌街、棠下街、白云区京溪街、黄埔街怡港居委会等地,与有关单位进行交流,从提升社区服务能力的角度进行调研。本文就如何加强供给能力,促进社区服务规范升级等问题出发,提出了如因需服务、完善机制,吸引人才,规范社区商业服务,推动社区服务自治化等建议。

 

随着经济快速发展,城市人口急剧增加,2010年在广州居住的总人口已超过1500万人,其中户籍人口806.14万人,流动人口712万人,社区1500多个。随着城市社会转型和基层社会结构变化,越来越多的“单位人”变成了“社会人”,对社会服务管理的需求日益增长。社区服务的内容十分丰富,既包括面向弱势群体的社会福利服务,如老年人服务、残疾人服务、优抚服务、社会贫困救助、儿童服务等;又包括面向全体社区居民的便民利民服务,如咨询、代办、修配、缝纫、饮食、洗衣、法律顾问等;也包括面向社区单位的社会化服务,如教育服务、娱乐服务、医疗服务。

社区服务是一项专业性的工作,在近几年,我市学习借鉴香港、新加坡社会管理服务先进经验,创新了社区服务运作模式和工作方法,今年714日省委省政府下发了《关于加强社会建设的决定》(粤发〔201117号),我市于今年71920日召开了市委九届十一次全会,专题研究我市加强社会建设工作,并确定以街道、社区服务管理体制机制改革创新为切入点,全面推动我市社会建设。经市委全会审议通过,我市及时出台了《中共广州市委广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全面推进街道、社区服务管理改革创新的意见》(穗字〔201114号)、《中共广州市委广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强和创新特大镇、村社会服务管理的意见》(穗字〔201116号)两个主文件。818日,根据市委九届十一次全会精神,市委常委会审议通过了《关于街道、社区服务管理体制机制改革创新的实施办法》、《关于加快街道家庭综合服务中心建设的实施办法》、《关于创新完善政务和信息网络提升街道、社区服务水平的实施办法》3个配套文件,已下发各区、县级市全面实施。我市社会建设按照管理、服务、执法“三位一体”的思路,立足推进“一队三中心”建设,以街道、社区服务管理体制机制改革为突破口,全面推进。其中亮点和特色就是全面推进家庭综合服务中心的建设。家庭综合服务中心主要是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由民办社会工作服务机构组织建立一支以社会工作者为主导的跨专业服务团队承接服务,以家庭服务为核心,以需求为导向,为社区各类有需要的群体提供家庭服务、青少年服务、长者服务、残障康复、义工发展、人际关系拓展及转介服务等专业化、个性化的优质社会服务。

按照省委构建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的总体目标,我市正积极推进社区居委会改革,在创新社区服务的机制和工作方法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经验。但在社区建设方面也遇到了不少难点问题,主要体现在社区服务管理资源分散、条块分割、权责脱节,重管理、轻服务甚至管理代服务的问题十分突出,社区服务仍然形式多于内容,传统的、习惯性的慰问、咨询服务多,实质性的便民服务少,得到服务的人数少,覆盖面窄,每月居委会自主支配的费用少,很难独立开展像样的服务活动,从相关部门了解到,社区建设在资金、场地、人才方面存在不少具体难题:

(一)居民委员会建设方面。

一是在多个区推进厘清政府与社区居委会工作职责,减轻社区居委会工作负担,增强社区居委会自治功能的工作,遇到了较大阻力。二是社区居委会公建配套标准偏低问题。目前,我市社区居委会办公用房的标准仍按照省的要求为100平方米(其中15平方米为社区警务室)。

(二)街道家庭综合服务中心建设方面。

按照市委市政府提出的“到2011年底,全市所有条件成熟的街道要开展家庭综合服务中心建设工作;到2012年上半年,全市每个街道至少建成1个家庭综合服务中心”的目标,据了解,目前最大的问题是服务场地和投入资金问题,尤其是老城区的问题更严重。由于规划统筹的缺失,造成街道、社区内公建配套分布零散或配套不足,基础服务设施薄弱,家庭综合服务中心场所缺口较大,制约街道、社区管理服务良性发展。

(三)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方面。

按照文件精神,“十二五”期末全省实现每万人中有5名社工的目标。目前,我市仅有2103人通过了全国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考试,获得社会工作职业水平证书,距离每万人有5名社工的目标仍有较大差距。

构建健全的新型社区服务管理政策体系,是加强和创新社区服务管理的关键。社区服务是社区建设的龙头,它对于满足居民生活需求、实现社会福利、扩大就业渠道、创新社区管理、推动社区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必须大胆改革,先行先试,坚决破除阻碍社区服务管理创新的体质机制障碍。在较短时间内构建全面覆盖、功能完善的社区服务管理体系,加强社区服务的供给能力,促进社区商业服务规范和提升,努力推动社区民主自治,满足社区居民物质文化需求是当前创新社会管理迫切解决的问题。

一、统筹协调、完善机制,提供开展社区服务的必要条件

机制决定发展模式,一要花大力气完善机制,切实减轻社区居委会工作负担,建立社区工作、考核、评比准入机制,从依法行政的高度,对进入到社区的工作统一进行审批,对社区现有的各类评比、考核进行整合,形成责任清晰、管理有序、服务完善的社区管理体系;二为适应社会建设的需要,建议将此标准上调至200平方米,社区警务室的面积保持不变;三要重点保证提供服务场地和专项资金,社区服务项目以低偿或无偿为主,自身积累能力较差,划拨场地、兴建服务设施和购买社区服务都需要有计划、可持续的财政投入,建议由建设和规划部门统一对市属可支配房源进行摸查,财政和房管部门积极协调,共同做好新住宅项目的公建配套规划和公建配套历史欠账的清理落实工作,划拨闲置的国有产权房屋无偿用于社区服务,或通过象征性租赁等方式解决街道家庭综合服务中心场所问题;四要建立社工人才储备制度,建议劳动部门建立专门档案,稳定现有社工人才队伍,通过对已具备两年以上工作经验的社区居委会专职工作人员进行专业技能培训和考核,使其转化为专业社会工作人员,制定激励和保障机制,吸引全国各地的社会工作人才来广东发展。

二、邻里互助、就地取材,规范和提升社区商业服务

随着城市居民生活水平提升、工作节奏的加快、家庭小型化、人口老龄化,使社区居民的消费需求和消费习惯发生显著变化,社区居民对社区服务的需求越来越多,要求越来越高。社区商业是城市商业的基础,在广州已基本形成“十分钟社区服务圈”,如何规范和提升其服务功能,发挥邻里互助节约资金、节约场地、方便及时等优点,是尽快完善社区服务、满足居民综合服务需求的重要载体。建议商业部门在现有规划基础上,加快对社区商业服务网点优化和提升。鼓励企业用连锁经营方式改造、提升社区内较低端服务业态形式,其中包括社区再生资源回收站点、美发美容店、便民服务、洗染店、餐饮店、小百货店和小食杂店等业态。进一步整合社区间的公共服务、医疗保健、教育培训等功能,在一定区域内引导商业、生活、文体娱乐等方面为居民提供商业服务,基本满足社区居民不同层次的多样化和个性化需求。鼓励和支持辖区内现有社会组织和商业企业参与社区服务,比如增加购买便民服务项目,特别是在宅送服务、订购服务、商务服务、刷卡支付、增设“代收代缴服务点”等方面加大推进力度。鼓励电子商务服务企业面向社区开展便民综合服务,比如鼓励电子商务批发企业通过提供网上订货、配送等服务。

三、转变观念、因需提供,推动社区服务自治化

社区服务的目的是满足社区居民的精神和物质需要,而不是搞什么“政绩工程”,要特别注意各种形式的社区服务是根据社区居民的愿望和要求以及社区实际情况而开展的,大型的服务活动要经过居民代表大会或居民代表协商委员会的同意,突出街道社区居民群众测评的考核权重,下大决心逐步建立健全社区民主自治制度,完善社区工作社会化、自治化的工作模式。引导和激发社区居民的主人翁意识,增加感召力、号召力与影响力,鼓励社区居民自主参与到社区的管理和建设中来,逐步转变居委会“拿了政府的钱,就要替政府办事”的错误观念,政府从税收中拿出部分资金用作社区管理费用是必需的也是应该的,就应该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建立社区居委会独立财务制度,把由街道掌握控制的居委会财务权还给社区,社区居委会有权经过必要的程序决定所需的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有可以独立支配的财力,这样才能根据当地群众的需求有针对性地开展社区服务,提高社区居民对社区的认同感,使群众满意;社区对财力具有支配权也有利于疏通社会捐赠的渠道,通过规范化的管理和丰富多样的社区服务,可以吸引社会组织和个人为社区建设提供资金支持。
打印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