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会秘书处2012年1月9日
1月7日和8日上午,第十三组围绕政府工作报告展开了讨论。现将发言摘录如下:
麦馥燕:报告内容充实,体现了对教育规范化、均衡化发展的重视。幼儿园收费问题容易引发社会矛盾和纠纷,需要规范,一些必要的收费需要政府的政策支持,不要把包袱全部甩给办园方。城市建设中,城市广场缺乏经营,文化味道不足。城市的规划要统一,高速路标识不清晰反映了有些政府部门的工作还很粗糙。医疗诊断不准确问题值得关注。
张士勋:报告提出了五年经济转型升级的目标,但转型升级需要合理的人才结构提供人力支持。报告提到优先发展教育,希望有具体的目标和思路。报告很多地方提到了引进人才,但培养人才和引进人才同等重要,对本地高等教育应该关注和重视。报告对科技研发工作的经费有具体的投入比例,教育应该享有同等的待遇,明确未来五年教育投入比例目标。同时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让广州教育为经济的持续发展提供人才保证。
吕惠敏:政府工作报告内容很翔实,但对技工教育没有专门提到。现代服务业、先进制造业都需要大量的技术工人,需要有专门院校的系统培养。2012年需要165万的技能人才,人社局预测技能人才缺口为每年5万人,在人才金字塔中,一线的技工不可或缺,政府需要考虑加大投入和培训。技工院校学生可以得到很多的资助,但技工院校的教师工作量大,工资偏低,需要政府的政策支持。
谭宇新:我是来自中职院校的委员,感觉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及教育的篇幅不多。国家明确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广州对职业教育的政策落实力度还有待提高,配套的政策跟不上。社会对职业教育的认识不够全面,职业教育面临的压力和困难很大,生源质量不高,学生人数多,但享受的教育资源有限。目前的教师待遇很难吸引双师型人才留在学校。
韩延:我认为广州的教育存在表面的繁荣,实质是很严峻的。教育强市、教育强区都非常的表面化,教育过于行政化,没有尊重行业规律。比如教科所居无定所,两年搬了三次家,教研室办公场地也是寄人篱下,优秀教师不愿意来做教研工作;教师队伍存在结构性缺编和结构性超编,比如增城市两年时间都没有一个新进教师,小学教师平均年龄达45岁,绝大多数学校找不到合格的美术、音乐、体育、科学教师,广州市小学科学学科的合格教师也非常缺,靠其他科目的老师兼课;大班额导致教师疲于应付,精神负担重,班级管理只能关注短期行为。
王彩霞:无牌辅导机构要打击清理,对违反规定在外兼职的公办教师要管理好。民办辅导班的收费出现了不合理的苗头,需要规范,至少需要规定一个上限。提案办理,不要看到教育两个字就都转给教育部门,要放到能真正办理的部门去办理。
丛佩华:报告很激昂,很振奋。亚运工作是个亮点,值得总结。建议:教育要从根源上的教育体制问题入手加大改革的力度;进一步规范对我市旅游市场的管理,一些来自北方的港澳游旅客,常常堕入消费陷阱;食品安全质量问题希望能防患于未然,才能提高全民的幸福指数。
丁红浩:近两年普通中学学生人均公用经费由792元提高到990元,比中职和中技的生均经费高,两者不均衡。2010年国务院9号文,要求为示范性学校配套资金,但广州没有落实。德国的职业教育由主系统和支撑系统形成完整的体系,主系统为院校,支撑系统是财政投入和政策支持,值得借鉴。职业教育专业布局值得调研,可考虑职业教育将人社口和教育口的院校统筹起来,为经济转型发展服务。
邢军节:政协的报告和政府的报告有很多相互呼应的地方,反映了政协工作紧紧围绕了市委、市政府的中心工作。广州至从化的轻轨建设项目本来纳入了“十二五”规划,但工作报告未有提及,让连续四年提出提案的委员有些担心项目是否能落实。目前对学校的各种评估太多,学校和教师整理材料疲于应付,甚至违心造假材料,冲击了正常工作。作为无党派委员,希望得到更多的帮助,提高提案的质量。
刘显柏:对教育评估的问题有同感,一年内应付教育部门和行政部门的各种评估达十五次之多,希望有关部门对评估的负面效应要重视。花都九号线建设的资金要花都出,但番禺的地铁建设是广州出资的,希望把花都人民看成是真正的广州人。
纪德君:政府报告对高等教育没有提及,这不能不说是一个遗憾。广州大学发展在全国范围内看,进步很快,但报告对高等教育突飞猛进的成绩没有肯定。广州大学提出了服务民间的理念是很超前的,但在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时候遇到一些障碍,比如很多政府部门需要高校提供帮助和支持,但往往图虚名,选择省部级的高校甚至是国内的名牌大学,而不愿意选择本市广州大学。而省部级和国内重点大学往往不了解地情,又因为任务多,往往也不会全力为地方服务。
何茹:听了工作报告,感觉报告内容丰富,数据翔实,也信服广州取得的成绩。作为一个广州人感到很幸福。如果广州市第三产业进一步提升,广州的经济发展会更好。但从数据上看,科研的投入增加值还不够高,要成为创新型城市,还需要加大投入。开放型的经济需要加大走出去的力度,加大对外投资。广州创文成功,但进一步提高市民文明程度还任重道远。低碳经济让人们对广州的未来发展充满了期待。报告第7页希望补充一点,就是减免普通高中的学杂费,这是一项重大的惠民工程,应该提及。今后五年在文化建设方面,青少年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信仰道德危机问题要深入调研。在文化建设中如何凸显岭南文化,打造好十大名片也值得思考。十二年免费义务教育,教育投入问题都值得我们教育界委员关注。
梁剑波:政府在城镇医疗保险上做了很多工作,希望不断改善。新农合报销比例较低,自付比例过高;医院成为矛盾的集中地,医护人员的待遇低、士气不高,医托泛滥;广州要摆脱以药补医的模式;省、部医院的硬件由政府完全投入,但市属的医院往往要医院自筹;深圳、东莞的病人居然不能在广州市市级医院结算;亚运期间,市属医院为了支持亚运付出了很多,如果不加大支持力度,将与省、部医院的差距进一步拉大。
陈迪云:我们解读工作报告还要关注广州市的财政状况,一切要量入而出。报告提出了可支配收入每年提高的比例为11%,“三公”消费0递增,这非常了不起。关于低碳经济我认为政府把握时机很好,但世界范围来看,低碳经济是为了输出低碳技术,广州发展低碳经济不仅仅是在哪些地方采取低碳方式,更重要的是建设一个技术领先的低碳产业,不仅仅是打一个概念牌,而是要打好产业建设牌。关于文化产业发展,我认为培训产业是回避不了的,可以考虑把培训产业纳入到文化产业中来发展。
崔书中:高等教育去行政化,广州能不能带个头。所谓去行政化实质是指办学方式和内部管理不要像行政部门,要遵循教育发展的规律。
纪可光:政府工作报告真实可信,用“12338”归纳了工作目标,具体可行。报告还采纳政协去年12月常委会的部分建议,对政协的提案工作给予了肯定。政府要及时把政治协商规程作为正式文件颁布,政协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对政府的科学决策会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
何勇:报告总结了五年的成就,提出城市发展的三大理念,如加强宣传,市民是很容易理解和支持的。但对教育发展成绩的总结无法让教育工作者有成就感。“优先发展教育”成为政府报告必说的话,但如何落实,目标、措施都没有。师生比的问题不解决,小班教学,个性教育是不可能实现的。自主招生本来是为了避免人才埋没,结果又变成了考试,而且是多考一次,增加了大量的社会成本。教育改革需要空间,行政部门不要过多的干预教育本身的尝试。教育人事制度改革,绩效工资,造成的矛盾要正视并争取解决。解决农村教育的问题根源就是提高待遇,当农村教育的待遇高于广州城区时,人才就会自然流动。现行的法律法规对国际教育的落实发展限制太多,因此广州教育国际化的发展有些慢,公办校意图引进国际高端课程很困难。
吕拉昌:广州未来发展必须在体制上有所突破和创新,高端服务业的发展要敢于先行先试,要争取政策支持。城市的发展已经是一个多中心的格局,但发展的思维不能是单一中心的格局思维。
朱俊强:本届政府描绘了一幅发展蓝图,但对教育蓝图的描述留下了一些遗憾。建设法制政府要落实,政府首先要学法、依法、守法,《教育法》、《教师法》应该成为政府依法治教的根本点。中小学、幼儿园、高校、职业学校的教师待遇问题应该一视同仁的解决。
戴秀文:报告对教育计划,共9行字,基本上是教育部门材料的要点,对比对经济发展的部署来说,确实缺少综合的考量。要为教育做好顶层设计,以战略发展的眼光,对教育的发展做系统的谋划。教育需要从容发展的环境,需要舆论氛围的支持。教育界的委员要更关注教育的政策,发出自己的声音让民众理解教育。
赖卫华:未来五年政府决心很大,2012年的工作布置得非常具体,让人倍感振奋。谈四点建议,一、对市政府的工作一定要加大宣传,要吸取亚运前宣传不够的教训,对办好事办实事要大力宣传,让民众支持理解。二、从根本上解决医疗卫生发展不均衡问题,必须提高边远地区医务人员的待遇。三、制定广州市高等教育发展战略,促进高等教育不断发展。对高等教育质量的监管,对高等教育的改革完善,必须考虑如何使得高等教育有利地方经济和社会管理的发展。四、领导要从意识深处真正重视和关注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非经济的社会领域。
巫祥:新区的教师编制问题不能用政府外包的思维来解决。
(摘编者:樊质彬、蔡旻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