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纵览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工作纵览 >> 办复选登 办复选登

创新亚运场馆管理模式,搭建体育产业发展平台,拓宽全民健身空间,给力建设幸福广州
发布时间:2012-01-01

十一届五次会议提案办复

提案号

1042

提交时间

2011-02-17

提案者

九三学社广州市委员会

提案类别

单位提案类

案由

创新亚运场馆管理模式,搭建体育产业发展平台,拓宽全民健身空间,给力建设幸福广州

理由

广州2010年亚运会、亚残运会已经圆满地落下帷幕,如何管理利用好会后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广州市投资80多亿、精心规划和建设或改造的亚运场馆设施,成为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16届广州亚运会的赛事场馆数量达70个,其中12个是新建场馆,58个是对旧场馆改造升级而来,属广州市或各区政府管理的场馆约40个。亚运后,如何兼顾利用与维护、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竞技体育功能和社会体育功能,探索出广州亚运场馆赛后有效利用的新路子、总结出新经验,成为社会的关注热点。这是建设低碳广州、智慧广州、幸福广州的具体要求,也是广州对国际奥林匹克运动和城市发展应该作出的新贡献。
  大型赛事后运动场馆的利用,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2004年雅典奥运会后,30多个奥运场馆,每年花费1亿多欧元的巨额维护费用,已经成为雅典的大包袱;2000年悉尼奥运会后,部分场馆被废弃,少数场馆被迫拆除变卖废旧建筑材料等。
  广州也有这方面的经验教训。以广州市原有的两个第九届全国运动会比赛场馆为例:位于白云大道的广州市新体育馆,2001-2005年期间累计亏损1150万元,2006年开始扭亏为盈,20082009年上缴维修基金共计1000万元。尽管存在运营成本高、市场竞争压力大、场馆周边尚有很多空间没有充分利用等问题,但算是赛后利用经营得比较好的场馆;而位于广园东快速路的奥林匹克体育中心,每年政府投入到场馆维护方面的资金在1500万元以上,但在赛后使用上,既没有成为市民健身活动的基地,也没有在文化、娱乐等多种经营上取得成功,周边的城区发展也没有由于奥体中心这个大型体育配套设施的存在而获得推动。政府当初建设场馆的投入和赛后维护每年的投入,没有得到较好的回报。
  体育休闲产业是当今世界悄然而起的一个新兴产业。它是利用城市先进的体育设施和优美环境,将健身、旅游、餐饮和购物融为一体的大众消费时尚。随着奥运会、亚运会的成功举办、政府的大力推进和企业积极的参与,体育休闲产业正在国内迎来发展的热潮。广州市正面临产业转型的重要时期,如何利用举办亚运会的契机,培育体育消费市场、带动体育休闲产业发展,成为政府工作中不容忽视的一个环节。
亚运后,亚运场馆的运营和使用,除了场馆业主和主管单位之外,还涉及政府多个部门,管好、用好亚运场馆,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多部门共同努力。

办法

一、科学定位,明确功能,合理利用体育场馆。
  体育场馆是竞技体育发展的基地,同时是城市规划中公共配套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大力普及全民健身运动的基地,对分散在全市各地的体育场馆,特别是市属和区属体育场馆,应逐一分析其区位特点,确定竞技体育比赛训练场馆、观赏比赛场馆、全民健身场馆等不同主导功能定位,有的放矢地制定具体方案,合理利用体育场馆。
  1.大学校园体育场馆——解决高校缺乏综合体育馆的问题,合理利用高校的人力、物力资源,有效配置社会资源,通过承办赛事产生社会效应,提高场馆使用率。同时,应向社会开放。
  2.社区配套体育场馆——建设在人口稠密、体育设施相对缺乏的大型社区,这些新建及改扩建的高品质的一流体育场馆极大提高了群众的健身热情,有效缓解城市公共体育设施的紧张状况,兼顾赛事、餐饮、娱乐、市民活动等消费群体。例如:老城区内的燕子岗体育场应作为全民健身为主的场馆。
  3.综合型馆所——比较集中建设的大型场馆。它们将作为集体育、竞赛、文化、娱乐、市民活动于一体的综合型馆所,同时也可举办大型的演出和展览会,为公众提供更多的包括多种体育项目在内的综合文化会展和体育服务,拓展场馆的利用空间。例如:天河体育中心场馆竞赛条件较好,主馆可作为比赛场馆,同时兼顾文艺演出,其余场馆及室外可做群众体育锻炼场所。
  4.风景旅游区的体育场馆——位于广州从化温泉养生谷亚运会马术比赛场和花都九龙湖高尔夫球会,都属于配套设施齐全的休闲、旅游、度假型场所,立足于高档消费群体,可以取得理想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新建的飞碟中心,作为竞技体育训练基地,同时可与当地旅游资源结合,开展射击等旅游体育运动。
  二、完善公共配套设施,促进场馆周边社区发展
  体育场馆与社区发展具有互相影响,共同发展的关系。作为大型的公共城建配套设施,体育场馆对周边社区的发展有强大的推动作用,而社区的发展,人口的聚集,反过来促进场馆的经营和利用。要充分利用亚运场馆布局分散的特点,发挥体育场馆对区域发展的推动作用,完善场馆周边地区的公共服务设施和相应的配套交通服务,在财政投入、道路建设、市政配套设施建设、土地供应等方面给予适当的倾斜,带动城区的发展,疏解城市中心区人口,缓解城市压力。
例如奥体中心、亚运城综合馆、南沙区体育场馆等,就是这一类可起到推动区域发展作用的中心场馆,相关政府部门应善加利用,让建设场馆的巨大投入,以另一种方式回报社会。
  三、发挥政府主导作用,搭建体育产业发展平台
  在2007年全国体育产业工作会议上,国家体育总局提出了发展体育产业的十六字方针: “依托场馆、紧扣本体、全面发展、服务社会。即要遵循体育产业的发展规律,以体育场馆为平台和依托,重点培育、扩大和提升健身休闲服务业、竞赛表演业等核心产业,发挥核心产业的延伸和拉动作用。推动体育用品、体育旅游、体育会展、体育广告、体育传媒服务、体育建筑等相关产业全面发展。
  根据2010319日发布的《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的指导意见》,在落实《中共广州市委广州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体育产业发展的意见》的工作中,政府应对体育场馆的群众健身、文化休闲、体育竞赛等公益性活动在税费、水、电、气等能源价格,以及活动补贴方面给予明确的优惠,以鼓励体育场馆积极主动地开展群众文化体育活动。通过体育的手段,塑造优秀的国民体质和精神面貌,实现社会的和谐稳定。
  四、多种经营,提高效率,开拓场馆运营新模式
  长期以来,我国体育场馆主要以政府投资为主。除建设资金外,赛后场馆维护和运营投入也很大,建议根据场馆的具体情况,引入多种经营模式,提高经营效率,减少公共财政负担。
  在国外的发达地区,场馆的管理模式主要分为三类:针对社区休闲公共体育场所的俱乐部会员制,针对竞技式大型体育场馆的商业化经营,针对综合型场所的政府与投资人联合建设和监督管理兼顾体育、休闲、饮食、商务等多种经营。建议政府根据广州的实际情况,吸取其有益做法,开拓场馆运营新模式。对以竞技体育为主的场馆,维护及运营经费以政府拨款为主,保证国家竞技体育的发展,适当开展文娱和全民健身运动;其他场馆,应探索市场化运营模式,引入现代企业管理的理念和机制,提高管理运营单位积极性,提升场馆效益。
  五、统筹资源,科学管理,降低维护费用
  场馆交付使用后,即进入管理维护期,后期管理复杂、维修费用高,由于传统管理模式管理手段简单,维修模式不尽科学,维修费用缺乏监管,资源分配不尽合理,都可能导致维修费用增加。建议引入专业管理和科学管理的方式,降低维护费用。
  一是专业管理。采用政府购买公共体育服务的方式,通过合理的评估予以适当的财政补贴,在明确管理目标及管理责任后,将场馆的运营管理委托给专业的、有信誉的体育场馆管理机构进行管理。这样做既保证了赛后场馆可持续为市民提供公益服务的社会责任,实现场馆建设规划的初衷,又可以通过专业机构的管理,达到较高的管理服务水平,保证场馆物业的保值,提高场馆的经济效益,降低维护及运营费用,减少政府的财政补贴,最终实现政府、市民、运营管理机构的多赢结果。
  二是科学管理。在场馆管理中,引入科学的维修维护思想和管理模式,建立基于计算机管理信息系统的场馆全生命周期维修维护管理过程,建立以设施设备为中心的维修管理平台以及以资产为导向的物资管理系统,提高我们管理水平,可以大大降低维护费用。 
  六、增加投入,利用空间,大力普及全民健身运动
  由于历史的原因,广州市人均体育用地低于国家规定的人均0.2平方米的标准,特别是在老城区,差距更大,因此,对现有的体育用地要充分利用,但是,亚运前,很多体育场馆的室内外空间尚未充分得到利用。例如广州体育馆,建筑物外部大量空旷用地却几乎没有可供群众锻炼用的室外体育设施,类似情况在其他一些场馆同样存在。
  体育场馆是城市规划中体育配套设施的主要组成部分,是市民群众开展休闲娱乐、体育活动的重要场所,是大力普及全民健身活动的基地。政府应借亚运东风,增加财政投入,对体育场馆所属的专用绿地和开放空间进行细致的赛后利用设计,建设群众体育健身设施,弥补城市公共活动场地的缺乏,使之成为群众开展休闲娱乐、体育活动的场所,大力普及全民健身运动。

 

办理情况摘编/全文:

A

穗体办函〔201175

对市政协十一届五次会议第1042号提案的复文

A
穗体办函〔201175

对广州市政协十一届五次会议提案
1042号的答复

九三学社广州市委员会:
   贵委在市政协十一届五次会议上提出的《创新亚运场馆管理模式,搭建体育产业发展平台,拓宽全民健身空间,给力建设幸福广州》(第1042号)收悉。贵委提出的这份提案,体现了对亚运场馆赛后利用、体育产业发展和全民健身事业发展的关心与期望。对于贵委提出的几点建议,我局进行了深入的调查研究,并会同会办单位进行认真办理。现将有关办理情况答复如下:
   一、谋划落实亚运场馆赛后利用。亚运场馆作为亚运会重要的遗产和资产,其赛后利用受到市政府领导及全体市民的高度重视。根据广州市政府统一部署,按照规划前瞻性、布局合理性、功能多样性、建设实用性、管理科学性、使用效应性的思路和一场一馆一方案的原则,广泛征询亚组委、市有关职能部门以及专家的意见,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草拟的《广州亚运场馆赛后利用总体方案》已经516日市政府常务会议审定通过。目前,我局正在根据市政府的工作要求和亚运场馆赛后利用的分类和功能定位,对亚运场馆实行一场一馆一方案开展后续工作。亚运场馆赛后利用以彰显亚运城市特色、共享亚运盛会成果为主线,以增强亚运场馆持续服务社会功能为目标,立足场馆实际、着眼综合利用,积极探索亚运场馆赛后利用方式,坚持面向社会、服务大众,坚持以亚运丰富城市内涵、以体育增添城市魅力、以运动提升市民生活品质,着力建设国际体育名城,不断增强广州体育的综合实力和影响力,为建设幸福广州和世界文化名城作贡献。亚运场馆赛后利用受到地理位置、场馆条件、配套设施、区域经济、体育资源等客观因素的制约,亚运场馆赛后利用功能定位要考虑场馆的个性特征,又要科学定位。根据场馆的个性特征,可将广州亚运场馆分为综合性场馆群、大型场馆和中小型场馆三大类。以提供公共服务,着力推进全民健身;激发场馆活力,逐步减轻财政负担;加强科学管理,确保国有资产增值保值;弘扬亚运精神,打造都市体育地标为基本原则,打造四大平台(全民健身休闲平台、青少年人才培训平台、体育产业发展平台、城市景观平台),构建十大服务体系(全民健身服务、体育竞赛服务、体育培训服务、亚运文化传播服务、体育用品集散地服务、会议会展服务、旅游休闲服务、文艺汇演服务、应急避险服务、配套功能服务)。
   二、合理规划场馆周边社区发展。认真做好对各级公共配套设施布局的规划控制,近年来,市规划局在对整个广州市区域性公共服务配套设施现状进行大量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制定了整个广州市区的控制性详细规划导则,并上报市政府审议通过,形成法律文件加以实施。在居住区或居住小区的修建性详细规划方案的审批阶段,市规划局按照人口规模和服务范围分级配套设置的原则,根据《广州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标准与准则》相关规划要求,对每一个开发地块提出街道和社区级公共服务设施配套要求,以此保持居住社区公共配套设施在全市各区用地分布、规模等方面的均衡、合理布局。 在新一轮的《广州市城市总体发展战略规划》中,对体育设施规划提出了原则性要求,对群众性体育设施的配置指标、各级体育运动场所的数量予以了明确,以保证规划公共体育用地的可达性和用地能够充分满足周边人口的使用。《广州市近期建设规划》中编有亚运规划与建设的专门章节,详细说明了亚运场馆设施规划目标、赛区布局方案、亚运场馆规划、现有场馆整治与新场馆带动地区发展、配套设施建设、亚运交通等内容。《亚运城市广州——面向2010年的城市规划建设纲要》中也对亚运资源开发利用、亚运场馆的后续开发与管理等内容予以考虑。通过举办2010年亚运会,我市已新建、改建和扩建一大批体育设施,在亚运会场馆的规划和建设中,充分考虑了亚运比赛、训练场馆的赛后利用以及满足大众健身等使用功能和对外经营需要,进一步改善了我市市民就近健身的条件。今后,在体育场馆的规划建设中将结合实际需求继续完善各项功能,为广大市民提供更多更好的活动场所,满足多方面的需求。
   三、积极搭建体育产业发展平台。通过观念引导、规划引领、培育市场、推进改革等措施,广州市体育产业规模不断壮大,体育产业在单位数、从业人员、营业收入以及资产总额各个指标上都实现了稳步快速的增长,对广州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率不断提升。《中共广州市委、广州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体育产业发展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于2010118日正式颁布实施,为广州实现体育产业强市目标提供了重要保障。后亚运时期,将加快广州体育产业发展,建立以健身休闲业、体育用品业、场馆服务业和体育彩票业为支柱,体育培训、体育中介、体育无形资产等多业并举、特色鲜明、结构合理、规范发展的体育产业体系,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多种所有制并存的格局。建成与经济实力和国家中心城市地位相适应的体育产业强市,体育产业综合实力位居全国大城市前列。全市体育产业增加值以年均15%的速度增长,力争到2015年占全市GDP2.0%左右。在下一步的工作中,我市还将依法贯彻现行与体育场馆相关主要的税收优惠政策,主要有:一是对体育场馆自用的房产土地免征房产税和城镇土地使用税;二是对符合小型微利企业条件的体育场馆减按20%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其中自201011日起至20111231日止对年应纳税所得额低于3万元(含3万元)的小型微利企业,其所得减按50%计入应纳税所得额;三是通过非营利组织免税资格认定的体育场馆,可按《财政部 国家税务总局 关于非营利组织企业所得税免税收入问题的通知》(财税(2009122号)规定享受减免。
   四、创新体育场馆运营管理模式。一方面,积极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开拓创新,大胆探索既符合市场经济规律又体现体育事业特征的亚运场馆运营管理新模式。根据市政府领导的批示,市体育局经过广泛调查和研究,结合广州市事业单位体制改革和市属场馆实际,拟定了《广州市属公共体育场馆管理体制改革方案》(待审批)。本方案以突出管理创新、优先促进发展、坚持统筹协调为基本原则,着力创新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完善监督管理,增强公共体育场馆的生机活力。把促进市属公共体育场馆发展作为改革目标,确保公共财政投入,优化资源配置,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主要做法是:组建广州市属公共体育场馆管理中心,将目前市编办批准的财政核补经费事业单位进行重新整合,交由管理中心统一管理、统一经营、统一核算,形成市体育局管理中心公共体育场馆广州市大型公共体育场馆国有资产三级管理模式。同时鼓励我市各级各类公共体育场馆尝试采用多种经营管理模式,引入专业管理、科学管理的新方法,争取效益最大化。通过不断改革,使公共体育场馆逐步实现行政型向社会型,福利型向消费型,场馆事业型向经营型,政府办向社会办转变。另一方面,加强场馆的科学管理,亚运会结束后,广州市属场馆共吸纳了37名亚运人才,市体育局通过市人才引进平台引进体育经营人才10名,进一步充实了场馆的经营管理队伍,改变了过去人才过于单一的局面,提升了场馆的管理水平。在场馆管理中,采取引进来、走出去相结合的方法,开展多类培训,通过培训、参观见学,从而引入科学的维修维护思想和管理模式。对于提案中提及的建立基于计算机管理信息系统的场馆全生命周期维修维护管理过程,建立以设施设备为中心的维修管理平台以及以资产为导向的物资管理系统,我局将就相关问题开展深入调研,争取市科技信息部门的大力支持,争取纳入全市体育信息化建设中逐步实施,以提高体育场馆的管理水平,大大降低维护费用。 
   五、大力推广普及全民健身运动。北京奥运会与广州亚运会对推动广州群众体育发展造成长远效应,广州经济社会全面转入科学发展轨道为广州群众体育发展提供环境优势《全民健身计划(2011-2015年)》的公布为广州群众体育发展提供强大支持。为了在后亚运时期在推动群众体育发展,提高国民身体素质方面先行先试,冲出重围,我局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大全民健身的推广力度。一是着力提高全民健身意识。紧抓成功举办第16届亚运会的契机,大力宣传《广州市全民健身条例》,切实推动各级政府全面贯彻落实国家《全民健身计划(2011-2015年)》和《广州市全民健身条例》。着力营造浓郁的健身文化氛围。大力倡导健康阳光的生活方式,着力营造健康第一、终身健身的体育文化氛围,推动全民健身向更高层次和更广泛领域发展。二是着力提高体育基础设施存量和现代化水平。加大公共体育设施建设力度,充分利用体育彩票公益金的投资引导作用,着力推动基层体育设施建设,真正实现运动就在家门口。进一步完善市、区(县级市)、街道(乡镇)、居委会(村)四级体育设施网络。充分发挥亚运场馆的全民健身功能,打造广州全民健身设施精品工程,突出广州城市新中轴线上的体育地标建设和云山珠水、一江两岸体育休闲景观带建设。三是着力健全全民健身组织体系和队伍建设。健全以政府为主导,以职能部门为主力,以社体中心为龙头,以单项体育协会为主线,以体育俱乐部和区域站点为基础,以学校、社区、乡镇为重点,以基层专(兼)职群众体育干部、国民体质监测人员、社会体育指导员三支队伍为骨干、全民健身志愿服务者为辅助的群众体育工作体系。四是着力拓展全民健身活动整体效益。全面整合社会各界力量,充分发挥各级体育职能部门、各行业体育组织、各类体育社团开展全民健身活动的积极性,组织发动各行各业、各社会层面群体参与体育活动。横向由市体育局、市总工会、共青团、妇联、教育局、民宗局、残联等各相关职能部门共同举办市级以上群体活动,实现场场有特色,日日有活动、月月有精品、年年有高潮;纵向由市体育局指导各区(县级市)体育局、市社会体育指导中心及各单项体育协会举办各具特色的体育活动,以实现一城一地一品牌。五是着力提高市民的体育科学素养。加大科学锻炼的宣传普及力度,通过出版高质量全民健身科普著作等多种形式,广泛宣传科学健身知识,引导广大市民进一步树立正确的体育意识和科学的健身习惯。六是着力提高市民身体素质,力求全民健身工作取得实效。广泛开展国民体质监测进机关、进社区、进学校、进工厂活动,充分发挥国民体质监测在提高市民体质健康水平方面的普及教育和宣传作用,增强市民群众参与全民健身的自觉性,促进全民健康素质的提升。强化政府对全民健身事业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采取直接提供、委托提供或购买服务等多种形式,向公众特别是基层群众提供体育基本公共服务。
   最后,感谢贵委对我市亚运场馆赛后利用的关注和支持,真诚欢迎在以后的工作中继续对我市体育事业发展提出宝贵意见和建议。
专此函复。



一一年六月十三日
(联系人:王钊、杨华,联系电话:3826496538798441

 


打印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