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类
穗体办函〔2011〕75号
对市政协十一届五次会议第1042号提案的复文
A类
穗体办函〔2011〕75号
对广州市政协十一届五次会议提案
第1042号的答复
九三学社广州市委员会:
贵委在市政协十一届五次会议上提出的《创新亚运场馆管理模式,搭建体育产业发展平台,拓宽全民健身空间,给力建设幸福广州》(第1042号)收悉。贵委提出的这份提案,体现了对亚运场馆赛后利用、体育产业发展和全民健身事业发展的关心与期望。对于贵委提出的几点建议,我局进行了深入的调查研究,并会同会办单位进行认真办理。现将有关办理情况答复如下:
一、谋划落实亚运场馆赛后利用。亚运场馆作为亚运会重要的遗产和资产,其赛后利用受到市政府领导及全体市民的高度重视。根据广州市政府统一部署,按照“规划前瞻性、布局合理性、功能多样性、建设实用性、管理科学性、使用效应性”的思路和“一场一馆一方案”的原则,广泛征询亚组委、市有关职能部门以及专家的意见,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草拟的《广州亚运场馆赛后利用总体方案》已经5月16日市政府常务会议审定通过。目前,我局正在根据市政府的工作要求和亚运场馆赛后利用的分类和功能定位,对亚运场馆实行“一场一馆一方案”开展后续工作。亚运场馆赛后利用以彰显亚运城市特色、共享亚运盛会成果为主线,以增强亚运场馆持续服务社会功能为目标,立足场馆实际、着眼综合利用,积极探索亚运场馆赛后利用方式,坚持面向社会、服务大众,坚持以亚运丰富城市内涵、以体育增添城市魅力、以运动提升市民生活品质,着力建设国际体育名城,不断增强广州体育的综合实力和影响力,为建设幸福广州和世界文化名城作贡献。亚运场馆赛后利用受到地理位置、场馆条件、配套设施、区域经济、体育资源等客观因素的制约,亚运场馆赛后利用功能定位要考虑场馆的个性特征,又要科学定位。根据场馆的个性特征,可将广州亚运场馆分为综合性场馆群、大型场馆和中小型场馆三大类。以提供公共服务,着力推进全民健身;激发场馆活力,逐步减轻财政负担;加强科学管理,确保国有资产增值保值;弘扬亚运精神,打造都市体育地标为基本原则,打造四大平台(全民健身休闲平台、青少年人才培训平台、体育产业发展平台、城市景观平台),构建十大服务体系(全民健身服务、体育竞赛服务、体育培训服务、亚运文化传播服务、体育用品集散地服务、会议会展服务、旅游休闲服务、文艺汇演服务、应急避险服务、配套功能服务)。
二、合理规划场馆周边社区发展。认真做好对各级公共配套设施布局的规划控制,近年来,市规划局在对整个广州市区域性公共服务配套设施现状进行大量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制定了整个广州市区的控制性详细规划导则,并上报市政府审议通过,形成法律文件加以实施。在居住区或居住小区的修建性详细规划方案的审批阶段,市规划局按照人口规模和服务范围分级配套设置的原则,根据《广州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标准与准则》相关规划要求,对每一个开发地块提出街道和社区级公共服务设施配套要求,以此保持居住社区公共配套设施在全市各区用地分布、规模等方面的均衡、合理布局。 在新一轮的《广州市城市总体发展战略规划》中,对体育设施规划提出了原则性要求,对群众性体育设施的配置指标、各级体育运动场所的数量予以了明确,以保证规划公共体育用地的可达性和用地能够充分满足周边人口的使用。《广州市近期建设规划》中编有“亚运规划与建设”的专门章节,详细说明了亚运场馆设施规划目标、赛区布局方案、亚运场馆规划、现有场馆整治与新场馆带动地区发展、配套设施建设、亚运交通等内容。《“亚运城市”广州——面向2010年的城市规划建设纲要》中也对亚运资源开发利用、亚运场馆的后续开发与管理等内容予以考虑。通过举办2010年亚运会,我市已新建、改建和扩建一大批体育设施,在亚运会场馆的规划和建设中,充分考虑了亚运比赛、训练场馆的赛后利用以及满足大众健身等使用功能和对外经营需要,进一步改善了我市市民“就近健身”的条件。今后,在体育场馆的规划建设中将结合实际需求继续完善各项功能,为广大市民提供更多更好的活动场所,满足多方面的需求。
三、积极搭建体育产业发展平台。通过观念引导、规划引领、培育市场、推进改革等措施,广州市体育产业规模不断壮大,体育产业在单位数、从业人员、营业收入以及资产总额各个指标上都实现了稳步快速的增长,对广州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率不断提升。《中共广州市委、广州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体育产业发展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于2010年11月8日正式颁布实施,为广州实现体育产业强市目标提供了重要保障。“后亚运”时期,将加快广州体育产业发展,建立以健身休闲业、体育用品业、场馆服务业和体育彩票业为支柱,体育培训、体育中介、体育无形资产等多业并举、特色鲜明、结构合理、规范发展的体育产业体系,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多种所有制并存的格局。建成与经济实力和国家中心城市地位相适应的体育产业强市,体育产业综合实力位居全国大城市前列。全市体育产业增加值以年均15%的速度增长,力争到2015年占全市GDP的2.0%左右。在下一步的工作中,我市还将依法贯彻现行与体育场馆相关主要的税收优惠政策,主要有:一是对体育场馆自用的房产土地免征房产税和城镇土地使用税;二是对符合小型微利企业条件的体育场馆减按20%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其中自2010年1月1日起至2011年12月31日止对年应纳税所得额低于3万元(含3万元)的小型微利企业,其所得减按50%计入应纳税所得额;三是通过非营利组织免税资格认定的体育场馆,可按《财政部 国家税务总局 关于非营利组织企业所得税免税收入问题的通知》(财税(2009)122号)规定享受减免。
四、创新体育场馆运营管理模式。一方面,积极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开拓创新,大胆探索既符合市场经济规律又体现体育事业特征的亚运场馆运营管理新模式。根据市政府领导的批示,市体育局经过广泛调查和研究,结合广州市事业单位体制改革和市属场馆实际,拟定了《广州市属公共体育场馆管理体制改革方案》(待审批)。本方案以“突出管理创新、优先促进发展、坚持统筹协调”为基本原则,着力创新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完善监督管理,增强公共体育场馆的生机活力。把促进市属公共体育场馆发展作为改革目标,确保公共财政投入,优化资源配置,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主要做法是:组建广州市属公共体育场馆管理中心,将目前市编办批准的财政核补经费事业单位进行重新整合,交由管理中心统一管理、统一经营、统一核算,形成“市体育局—管理中心—公共体育场馆”广州市大型公共体育场馆国有资产三级管理模式。同时鼓励我市各级各类公共体育场馆尝试采用多种经营管理模式,引入专业管理、科学管理的新方法,争取效益最大化。通过不断改革,使公共体育场馆逐步实现“行政型向社会型,福利型向消费型,场馆事业型向经营型,政府办向社会办”转变。另一方面,加强场馆的科学管理,亚运会结束后,广州市属场馆共吸纳了37名亚运人才,市体育局通过市人才引进平台引进体育经营人才10名,进一步充实了场馆的经营管理队伍,改变了过去人才过于单一的局面,提升了场馆的管理水平。在场馆管理中,采取“引进来、走出去”相结合的方法,开展多类培训,通过培训、参观见学,从而引入科学的维修维护思想和管理模式。对于提案中提及的“建立基于计算机管理信息系统的场馆全生命周期维修维护管理过程,建立以设施设备为中心的维修管理平台以及以资产为导向的物资管理系统”,我局将就相关问题开展深入调研,争取市科技信息部门的大力支持,争取纳入全市体育信息化建设中逐步实施,以提高体育场馆的管理水平,大大降低维护费用。
五、大力推广普及全民健身运动。北京奥运会与广州亚运会对推动广州群众体育发展造成长远效应,广州经济社会全面转入科学发展轨道为广州群众体育发展提供环境优势, 《全民健身计划(2011-2015年)》的公布为广州群众体育发展提供强大支持。为了在“后亚运”时期在推动群众体育发展,提高国民身体素质方面先行先试,冲出重围,我局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大全民健身的推广力度。一是着力提高全民健身意识。紧抓成功举办第16届亚运会的契机,大力宣传《广州市全民健身条例》,切实推动各级政府全面贯彻落实国家《全民健身计划(2011-2015年)》和《广州市全民健身条例》。着力营造浓郁的健身文化氛围。大力倡导健康阳光的生活方式,着力营造健康第一、终身健身的体育文化氛围,推动全民健身向更高层次和更广泛领域发展。二是着力提高体育基础设施存量和现代化水平。加大公共体育设施建设力度,充分利用体育彩票公益金的投资引导作用,着力推动基层体育设施建设,真正实现“运动就在家门口”。进一步完善市、区(县级市)、街道(乡镇)、居委会(村)四级体育设施网络。充分发挥亚运场馆的全民健身功能,打造广州全民健身设施精品工程,突出广州城市新中轴线上的体育地标建设和“云山珠水、一江两岸”体育休闲景观带建设。三是着力健全全民健身组织体系和队伍建设。健全以政府为主导,以职能部门为主力,以社体中心为龙头,以单项体育协会为主线,以体育俱乐部和区域站点为基础,以学校、社区、乡镇为重点,以基层专(兼)职群众体育干部、国民体质监测人员、社会体育指导员三支队伍为骨干、全民健身志愿服务者为辅助的群众体育工作体系。四是着力拓展全民健身活动整体效益。全面整合社会各界力量,充分发挥各级体育职能部门、各行业体育组织、各类体育社团开展全民健身活动的积极性,组织发动各行各业、各社会层面群体参与体育活动。横向由市体育局、市总工会、共青团、妇联、教育局、民宗局、残联等各相关职能部门共同举办市级以上群体活动,实现“场场有特色,日日有活动、月月有精品、年年有高潮”;纵向由市体育局指导各区(县级市)体育局、市社会体育指导中心及各单项体育协会举办各具特色的体育活动,以实现“一城一地一品牌”。五是着力提高市民的体育科学素养。加大科学锻炼的宣传普及力度,通过出版高质量全民健身科普著作等多种形式,广泛宣传科学健身知识,引导广大市民进一步树立正确的体育意识和科学的健身习惯。六是着力提高市民身体素质,力求全民健身工作取得实效。广泛开展国民体质监测进机关、进社区、进学校、进工厂活动,充分发挥国民体质监测在提高市民体质健康水平方面的普及教育和宣传作用,增强市民群众参与全民健身的自觉性,促进全民健康素质的提升。强化政府对全民健身事业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采取直接提供、委托提供或购买服务等多种形式,向公众特别是基层群众提供体育基本公共服务。
最后,感谢贵委对我市亚运场馆赛后利用的关注和支持,真诚欢迎在以后的工作中继续对我市体育事业发展提出宝贵意见和建议。
专此函复。
二○一一年六月十三日
(联系人:王钊、杨华,联系电话:38264965、3879844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