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纵览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工作纵览 >> 咨政建言 咨政建言

关于后亚运广州经济社会发展的建议
发布时间:2012-01-02

市政协常务委员会

 

2011923

 

根据市政协十一届七十次主席会议决定,围绕第三季度“关于后亚运广州经济社会发展”常委会议专题议政,政协各专委会和市各民主党派、市工商联、市台联分别组成17个调研组,于7月下旬至9月上旬先后走访了73个机关单位,深入进行实地考察,召开座谈研讨会81场次,听取部分政协委员、专家学者的建言献策。前往北京、上海等城市学习取经。在进行大量调研的基础上,经过多次集中讨论,形成了《关于后亚运广州经济社会发展的建议》主体报告和19个重点专题报告。

广州亚运坚持把筹办工作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建设美好舒适的宜居城乡、提高市民文明素养、提升群众幸福指数、强化中心城市功能紧紧结合起来,推动城市建设大提速、城市环境面貌大变化、城市文明形象和科学发展实力大提升,是一次坚持以人为本,自觉实践科学发展观的生动而丰富的具体行动,为后亚运时期推动广州城市发展理念和城市发展模式科学转型创造了丰厚的物质和精神财富,积累的智慧和经验弥足珍贵。

亚运会的影响是战略的、长远的、全方位的。如今,广州正迈入后亚运时代,继续弘扬“敢想会干为人民、和谐包容共分享”的亚运精神,把亚运会带来的资源切实转化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优势,将为广州未来十年甚至更长时期的城市发展注入新动力,激发新潜能,持续演绎“创造新生活”的亚运主题。

各调研组紧扣这一工作主线,抓住广州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领域和重点问题,把亚运形成的新理念、新创意、新模式融入调查研究中,提高了参政议政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在八个方面提出了27条意见和建议。

一、率先加快产业转型升级,促进经济发展的新跨越

解放思想,敢为人先,以创新创造解决各种实际问题,是筹办亚运会工作的一个亮点,通过创新体育与经济、科技、文化的有机结合,大大提高了广州的吸引力、影响力、竞争力。亚运后效应将推动广州率先加快产业转型升级,促进经济发展的新跨越。建议:

(一)更新发展理念,创新发展路径

广州经济面对上海等标兵发展更优、天津等追兵发展更快的形势,要迎头赶上,进一步增强发展后劲,实现新的跨越,必须更新发展理念,探索新的发展路径。一是更新产业发展理念,大幅提高产业发展水平和核心竞争力。既要打造产业链条,更要打造利润链条;既要打造工艺性产业链条,更要打造价值性产业链条;既要会按行政区发展经济,更要会按经济区发展经济;既要保持千年商都的美誉,更要建设国际商都,发展流量经济。二是更新土地利用理念,实施低工业用地比例战略。提高工业用地容积率,鼓励建多层厂房;积极发展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大幅提高工商业用地增加值率;大力推进总部经济、拓展“飞地经济”,建设国际商贸中心,大幅提升工商业用地利税水平;建立工商业用地“先科学评估、后拍卖供地、再严格考核”的评价指标体系和延续评审制度。三是更新人才工作理念,重在引进产业发展的关键人才。把引进和培育关键人才作为产业发展的重要战略资源,提升广州战略性主导产业核心竞争力,增强发展后劲的最关键因素。充分利用已出台的“101”政策体系,进一步完善人才工作机制,营造国内外人才聚集发展的新环境。

(二)明确南沙开发战略布局,建设泛珠三角海上门户

南沙的开发建设要有历史和世界眼光,要有明确的战略布局。在中国三大经济区中,环渤海经济区拥有天津港作为海上门户,直接腹地是京津冀地区;长三角经济区拥有上海港作为海上门户,直接腹地是长三角地区;而华南地区尚无可与天津港和上海港并驾齐驱的港口。南沙是广州代表国家参与国际竞争,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战略支撑区域,相比作为粤澳合作腹地的横琴以及支持香港航运和金融中心的前海,南沙的战略地位更为重要、经济腹地更为宽广。南沙的发展要跳出广州,要从全国经济布局和国际区域经济竞争与合作的高度去谋划未来。把南沙的开发建设定位为南中国的海上大门,作为直通中国腹地的中心点,要承担起整个泛珠三角区域海上门户作用。一是打造南中国港务经济区。借鉴上海、天津等地的经验,将南沙打造成一流的港务经济区,化大珠三角地理几何中心为经济中心,建设大珠三角城市群新枢纽,引领大珠三角城市群整体发展、深度融入世界经济体系。二是建立南中国最大的物流基地。京广线比陇海线辐射作用大,可在南沙建立大型货运编组站,通过铁路加强与中国腹地的联系,直接通往中国腹地,尤其是泛珠三角地区;建设大型货物集散中心,大力发展总部经济和港口金融、国际中转、国际配送、国际采购、国际转口贸易等业务,将南沙港建设成为辐射南中国和欧洲、东南亚、大洋洲的世界级港口,最终形成中国广阔经济腹地与国际经济体系对接的结合地。珠三角是世界著名的制造业基地,建立南中国最大的物流基地,促进制造业发展。让世界各地的企业感到只有到南沙来才最划算、最合适,吸引世界各地的企业在南沙进行资本的再次积累。同时,把南沙做强了,有吸引力了,才能与港澳及国内外深度合作,成为南中国一颗璀璨的明珠。

(三)申建南沙自由贸易园区,推进穗港澳紧密合作

就是以申建南沙自由贸易园区为抓手,强化广州国家中心城市功能和深化穗港澳紧密合作,成为促进珠三角城市群一体化发展和深度融入世界经济体系的新引擎。在国家实施“十二五”规划,立足贯彻《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赋予的先行先试政策背景下,借助CEPA的实施以及最近李克强副总理在港提出的六大措施,争取“发展上先行、政策上先试、改革上先闯”。一是积极利用南沙保税港区的政策和功能优势,争取将南沙港区整体划为海关特殊监管区,建立国家级口岸查验管理体制和口岸通关改革综合试验区。实行“境内关外”特殊经济政策,实行港区一体化管理。二是以南沙港为载体,以自由贸易政策为动力,建立南沙航运服务集聚区。重点发展保税物流、货代及船舶租赁、航运金融保险、临港大宗商品现货交易、航运教育与培训服务、航运信息、航运技术、海事法律及仲裁服务和滨海休闲旅游服务业,形成相互支撑、特色鲜明、功能突出的现代航运服务产业群,打造国际航运服务中心。三是借助CEPA的实施,在南沙充分实现对香港、澳门服务业的开放。放宽准入,降低门槛,完善细则,优化审批程序。率先建立穗港澳公共服务共享体系,加快与港澳在法律制度和营商环境方面的对接。探索和完善面向港澳的便利签证制度和使用范围,积极争取旅游购物免税制度,打造购物天堂。四是大力推进贸易便利化。将南沙作为香港打造离岸人民币业务中心的延伸区,积极向国务院申请离岸贸易和离岸金融试点,打造具有全球航运资源配置与控制功能的国际离岸贸易中心和离岸金融中心。

(四)实施“质量强市”战略,促进“广州制造”转型升级

制造业是广州发展的基础。用高新技术、信息技术来改造传统产业,这是转型升级的方向与途径,而核心本质是产品质量。质量这个核心本质没抓住,传统产业生产的产品会没市场,高科技企业也会生产出垃圾产品,被市场抛弃。质量体现了生产力水平,是一个城市综合竞争力的重要标志。经过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的努力,广州制造已跨越了那种不惜以浪费能源、牺牲环境为代价的、“饥不择食”的粗放型的发展时代,到了质量强市的阶段,应该选择走质量、品牌的发展路线,把质量强市战略作为促进“广州制造”转型升级的核心本质,着力于精益制造,做全世界最好的产品。一是质量强市战略要形成以节能减排为前提、以质量为核心的发展战略。再好的产品和企业,如果不符合节能减排要求,也应该坚决地转移或淘汰。二是把抓好“两个提升”作为实施质量强市战略的发展路径。即提升产业标准,建立一套比国家标准更严格的、向国际先进标准看齐的产业标准体系。以骨干龙头企业为基础组成产业技术联盟,打造“广州机械”、“广州电器”、“广州制药”等产业集群;提升技术手段,大力发展检测认证服务产业,使之成为我市质量强市战略的重要技术支撑。完成我市“十二五”期间新建5-10个国家级质检中心的布局任务。三是利用生产资源的全球化配置优化生产组织方式。企业可以用最好的原料、最高的效率、最低的成本来生产最优质的产品,使之成为实现质量强市战略的重要途径。四是通过精益生产实现转型升级和调整产业结构。就是要把产品做得尽善尽美,不断降低成本,实现零废品和零库存,确保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优势。实施质量强市战略关系发展全局,不是一蹴而就,要有5-10年的长期性准备。广州在质量振兴方面,有条件也有能力做到先行一步。

(五)发展工业设计,提升产业水平

广州建设创新型城市,需要大力发展工业设计,打造“广州设计”品牌,促进“广州制造”走向“广州创造”。一是加强对设计产业发展的指导、协作和组织。由政府部门牵头,建立由经济、科技、高校、企业、协会及商会相关人员组成的工业设计产业发展指导委员会,开展发展战略和促进政策的研究。二是建立工业设计服务平台。由经济、科技部门提供信息,高校提供智力支持,企业提供设计需求,在产品技术创新、品牌形象设计、品牌文化再造、品牌发展战略等诸多方面,形成“政产学研”联动发展模式。三是培育一批新型设计机构。建立专项发展基金,资助鼓励有潜质的设计企业扩大发展、专业人员创业发展;引进跨国设计公司,带动国内设计机构成长;鼓励国际化程度较高的企业利用专业分工协作的优势和设计公司联手“走出去”,设立海外机构;通过建立设计师资格认定体系,邀请国外设计大师到国内讲学、开展项目交流,选派优秀设计人才到国外留学、短期培训等方式,培养一支高素质的国际化设计创新团队。四是选准工业设计的突破口。要立足珠三角,面向全中国,选择装备制造业、电子信息产品、家电、服装、玩具、日用品等,作为工业设计的重点发展领域,支持一批有竞争力的制造企业,运用工业设计,提高传统制造业水平。五是举办广州设计交易会。在每年举办“广州国际设计周”、“中国设计奖(红棉奖)”、“广汽杯”汽车设计大赛等活动以及广州工业设计博览会的同时,再借助广州设计交易会这一平台,为我国及国际需求牵线搭桥,带动广州设计产业水平全面提升。

(六)加快云计算产业发展,促进产业结构调整

广州发展云计算产业具有良好的基础和独特的区位优势,可以极大地提升城市的辐射、服务功能,加速国家中心城市建设进程,是广州提升信息产业综合竞争力、培育新增长点,促进产业结构调整、率先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途径和重大举措。一是组建专责工作团队,建立跨部门、跨层级的组织协调机制。制定云计算产业目录,细分产业类别,建立一大批相关数据库,修订技术和服务标准,完善产业配套条件;重点引进从事云计算的领军人物和杰出团队,建立专项人才信息库;建立广州云计算门户网站、华南地区云计算知识产权交易平台,为大珠江三角洲及其腹地的经济、行业生态、企业业务模式以及IT模式在云时代的转型服务。二是以政府采购服务形式,实施云计算产业扶持政策。组建云科技园和云研究院,积极引进国内外云计算相关企业集团和总部,加强产学研结合,推动云产业发展的智力聚群;支持企业投资建设一批重大产业项目,利用云计算技术对传统产业进行技术“嫁接”和改造,形成支撑产业链整合的技术基础;对列入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和省重大专项的云计算关键技术和产品研发,给予市财政战略性新兴产业资金等重大专项支持,同时完善风险投资基金相关投资规定。

(七)改善中小企业金融服务,加强中小企业信贷支持

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成本高是个“顽疾”,长期缺乏有效的融资环境,成为中小企业发展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一是转变企业融资观念,积极探索融资新途径。银行要抛弃抵押崇拜,开发多种质押新业务;政府要建立社会信用体系;企业可运用非财务指标评估交易风险;开设微型银行和乡镇银行,适度放开民间借贷,开展微型金融服务;开发融资业务,扩大中小企业集合信托、中期票据和短期融资券的规模,多建私募股权基金等。二是加快建立企业信用体系,积极发展风险投资。大力发展科技金融,吸引国内外风险投资公司、风险投资基金和创业服务中心在广州形成风险投资组合大集聚。

二、推进社会组织健康发展,构建多元管理新格局

广州亚运志愿者以真诚的微笑,温馨的服务,文明的形象,无私的奉献,播撒友谊,共同唱响“一起来,更精彩”的志愿者口号,成为两个亚运最靓丽的名片。大力弘扬“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服务精神,持续推动后亚运志愿服务的常态化、社会化,加快推进社会组织健康发展,是构建社会多元管理新格局的一项重要长效机制。建议:

(八)持续推动志愿服务的常态化、社会化

后亚运广州志愿服务的工作重心应当转移到社区建设和社区志愿者队伍建设上来。一是建立全市统一的志愿者服务平台——“广州志愿者网”。整合民政、共青团以及其他官方和民间的志愿者组织资源,统一名称、统一注册、统一发证、统一“志愿时”登记、统一志愿服务积分认证统计等,规范志愿者队伍建设。二是以志愿服务社会化推动社区志愿者队伍建设。广泛发动学校、企事业单位组建志愿者团队,与社区结对共建,参与社区建设和服务管理;发挥社区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和社会精英人士表率作用,带动居民参与社区志愿者活动;注重在社区发掘并依靠具有专业特长的志愿者,开展特色服务。三是加强对志愿者服务理念和技能的培训。编印《志愿者守则》,重视志愿服务的岗前培训,开展服务实践交流,把对社区志愿者的技能培训和服务督导纳入社工组织承接政府购买服务项目的考核内容,加快形成“社工+志愿者”的运作模式。四是营造全社会参与和支持志愿服务的良好环境。每年1112日(即广州亚运开幕日、孙中山诞辰日)定为“广州志愿者日”、“羊城社工节”,塑建志愿者群雕(雕像),每年开展“感动广州十大志愿者”、“感动社区十件事情”等评选活动,营造“人人参与志愿服务,各方支持志愿服务”的社会化新格局,弘扬“助人”、“奉献”的城市文明新风尚。

(九)加快推进社区社会组织健康发展

一是制定出台关于加快推进我市社区社会组织健康发展的实施意见。修订《广州市社区社会组织管理试行办法》及配套文件,在继续实行社区社会组织登记、备案双轨制的基础上,进一步实行街道直接备案制。二是对我市实际存在的社区社会组织进行普查。在摸清底数的基础上,采取登记、备案、归并、清理等措施,规范对社区社会组织的管理。三是成立社区社会组织发展促进会。发挥社会组织孵化器作用,促进社区社会组织发展壮大;鼓励市、区(县级市)建立扶持社区社会组织发展专项资金;加强社区社会组织的信息披露和宣传工作,增强居民群众对社区社会组织的认同感和参与度。

(十)重视加强社工人才队伍建设

加大政府购买服务的财政支持,争取民间公益性基金和企业的资助,开拓有偿服务增加收入,提高社工机构自身运作能力;创新社工机构绩效评估,为政府购买服务提供参照系统;建立“一线社工——督导助理——见习督导——初级督导”四级社工人才体系和晋升激励机制;制定实施社工人才培养计划,发展壮大社工人才队伍;加强市社工协会工作,选举有威信的社工组成专业操守委员会,开展社工操守纪律监察,提高社工行业的公信力。

三、加强交通精细化管理,提升可持续发展水平

广州亚运会的筹办全面引入城市交通精细化管理,建成了安全、畅通、有序、快捷、高效的城市交通体系。将亚运的新成果新理念融入下一步的发展实践中,将更加有力地促进广州交通环境的进一步改善,助推广州交通更加协调可持续发展。建议:

(十一)推进城市公交体系实行客运一体化管理

建立以城市轨道交通为骨干,常规公共交通为基础,城市轨道交通与常规公交紧密衔接的客运管理体制,形成层次分明、布局优化、运能匹配的联合网络。强化政府对公共交通的综合协调能力,在规划、建设、营运、管理、信息等方面实现充分融合,推进公交网络运营的“无缝”或不间断连接。下大力气规划建设一批具有现代城市水平的立体化公交无缝换乘系统。

(十二)提高交通智能化应用水平

结合交通信息共享平台的建设,进一步强化动态信息采集环节,建立和完善信息资源合理补偿机制,利用现代网络技术,为公众提供多样化、个性化的交通信息搜索、查询服务;探索建立“智能交通云”,方便市民即时了解和掌握网路交通信息;发展智能型数字公交站亭;增加主干道、重要路段动态交通可变情报板的设置;优化主干道交通信号配时,研究应用可变车道信号控制系统。

(十三)完善交通政策,鼓励和引导公交出行

助推广州建设商贸中心城市,探索试行购物积分乘车抵免;改进地铁、公交无缝换票和票制协调机制,实行短距离换乘免费,降低乘客出行成本;增加社区通勤快车,解决好主干道与次干道最后一公里问题,减少公交乘客步行距离,减少绕路接客,提高市民出行时效;政府还可通过社会协助,每年向低收入家庭分派交通礼券的方式,提高市民对公交政策的满意度。

(十四)“开源”与“挖潜”并举缓解停车难问题

要像抓道路、抓地铁那样抓停车场设施建设,避免在静态交通问题上积重难返。停车场的建设在城区平面空间很难再有大作为的情况下,增建停车楼;通过给予土地、税收、贷款等优惠措施,鼓励发展停车产业;推进“三旧”改造,增加停车设施;利用体育文化设施、绿地等建地下停车场;倡导“共享停车”,动员小区、大院、机关、企事业单位将配建的停车场向公众开放使用,推广分时、错时停车;加大对配建停车场私自改作他用的查处整改力度。

(十五)完善城市交通执法环境建设

一是制定我市开展交通安全教育义务制度。深入推进“文明交通行动计划”、“公交出行日”等系列宣传活动,营造文明交通、法制交通的社会氛围。二是打击违法抗法行为,维护执法权威。对特种车辆违法违规,要敢于碰硬,提高执法的公信力;继续整治“五类车”,切实落实“禁油”、“禁售”、“禁生产”等监管措施,从源头上断绝非法营运;制定《广州市城市道路占用挖掘管理条例》地方性法规,通过提高立法层次,增强统筹管理和依法治理的权威性、有效性。三是加强对专业批发市场货运车辆的有序管理。在实行分区负责、限期落实城市中心区货运批发市场搬迁撤场计划的同时,对一时无法搬迁撤场的,考虑在市场周边路段试行开征交通拥堵费;实行错峰运货,对大宗货运,规定晚间装卸;严格控制市场货运车辆和从业人员的数量,严禁非专用车辆擅自进场营运;划定市场占道货运装卸区的范围和停车路段,严禁乱停乱放。

(十六)重视城市可持续性交通的基础研究

强化互联互通的动态信息采集共享环节,形成常态化的研究机制;加强交通规划、重大建设项目、重要政策举措的前期研究以及后期效益评估工作;加强城市交通与资源适应性的专项研究和“公共交通导向型发展”(TOD)模式研究。

四、挖掘保护历史文化资源,彰显广州文化名城魅力

亚运会的成功举办,绽放出广州文化独具禀赋的异彩,扩大了岭南文化的影响力,提高了广州的整体文化形象。借助亚运后效应,不断挖掘、保护、展示、升华广州历史文化资源,将是城市文化传播的重要基点和彰显广州文化名城魅力的重要承载。建议:

(十七)保护近代文物史迹,加大开发利用力度

进一步挖掘、抢救、修缮、整合有代表性的近现代文物史迹,整体规划、开发、利用,擦亮广州作为中国近现代革命策源地这一历史文化品牌。一是推进孙中山大元帅府旧址的后续建设。将大元帅府旧址西南侧规划的地产用地变更为文化用地,在此建孙中山大元帅府纪念馆陈列楼,复建后花园和兵营房,全面恢复大元帅府旧址的历史原貌。二是整饰、修缮一批近现代历史文物史迹。整饰“三·二九”起义指挥部旧址,申请将旧址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整饰恢复广东咨议局旧址大门原貌;修缮“第一次全国劳动大会”旧址和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中国共青团前身)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旧址,设立纪念馆或展览馆,作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向公众开放。三是“串联”整合先烈路史迹走廊。短短的先烈路,俨然是展示中国民主革命历史的“博物馆”,20多处近代革命先驱的墓址、墓园,不仅带出了辛亥革命历史和英雄故事,就连墓园建筑也各具特色、风格鲜明,颇具美感。应全面清理这些遗址史迹周边的违章建筑;按原有风格修复陵园、墓园、坟场大门,组织对辛亥革命史迹、史料、人物进行整理,完善景点标识,延伸主题线路指引,开辟一条富有特色的辛亥革命旅游走廊。四是在广州博物新馆规划中,考虑建设广州名城名人纪念馆,以承担起广州城市发展演变、历史名人生平陈列、文化创作成就展示、研究和文物收藏的功能。

(十八)承载云山珠水,彰显城市文化魅力

一是规划建设白云山展览馆。在白云山南门区域地下空间及交通改造工程规划中,增建白云山展览馆。在展览馆布置白云山模型、著名历史人物塑像、著名历史遗址和风景名胜书画摄影作品展,采用现代声光技术介绍白云山浓厚的文化底蕴和独具岭南特色的民风民俗,举办各类文化沙龙活动,开发白云山旅游产品,提供特色旅游服务。二是打造广州水城旅游新亮点。从战略的高度充分认识和发挥广州水城独一无二的资源优势。上升到全市产业规划的层面,整合各区(县级市)的水资源,做足广州水城文章,充分开发利用广州江、海、湖、河、涌等丰富的水资源,打造广州水城特色旅游线路,点面结合,水陆结合,发展环岛游、线路游、定点游,做好吃、住、行、游、购、娱的布点,发展邮轮旅游经济产业,提升广州特色旅游服务;打造南沙滨海生态新城;围绕黄埔军校、南海神庙、南湾古村等著名景点建设,丰富“岭南水乡”城市内涵,形成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水系文化;建设海珠湖、白云湖等生态旅游区;高度重视从化温泉旅游资源整体有序开发;深度挖掘荔湾本土特色文化,保护西关历史人文资源;以珠江游为突破点,全力打造广州水城文化旅游新亮点。三是扩大广州珠江游的文化传播。统一编撰和采用珠江游观光讲解词,避免对两岸景点文化背景讲解内容的错乱或缺失。向全社会征集设计具有鲜明岭南文化元素的珠江游图标,销售《三家巷》、《虾球传》等地方特色书籍、手信,全程播放广东音乐等,营造有别于其他地方水上观光的文化氛围。

五、搞好赛事场馆开发利用,大力发展群众体育事业

70个亚运赛事场馆的改建或新建采用多中心、多功能的战略布局,充分考虑了广州各区(县级市)体育事业的均衡发展需要。探索后亚运赛事场馆开发利用新模式,与大力发展群众体育事业、开发度假旅游等公共服务产品结合起来,使之成为亚运留给广州的永恒记忆。建议:

(十九)将体育服务业纳入文化产业范畴,加快推进场馆赛后利用工作

对体育场馆经营实行与文化产业相类似的优惠政策,在税收、土地使用、市场开拓等方面给予相应支持;通过财政、体育彩票公益金、社会捐赠等多种渠道,每年安排一定经费作为体育产业发展专项资金,重点用于场馆维修、政府购买服务、扶持品牌赛事、资助重点体育产业项目等;尽快完成亚运城体育中心场馆、广州飞碟训练基地的产权移交手续;组织专家对各场馆的开发利用方案进行逐一论证,尽量减少方案的盲目性和短期行为;在对体育场馆的二次改造和开发利用的起步阶段,市、区财政应积极予以支持,可考虑允许部分场馆开发冠名、经营广告等业务。

(二十)推广全民健身卡,提高公众参与度和场馆利用率

首先在市属19个体育场馆推广使用,再逐步扩展到区属场馆、社区场馆、社会场馆(健身苑)以及公园、绿道等市政休闲场所,将体育经费支出与居民个体健身消费直接挂钩,为群众(社区)体育经费转移支付提供基本条件。由财政或社会组织给健身卡注入引导资金、采用分类分时折扣优惠等方式,鼓励公众广泛参与健身活动。

(二十一)建立全民健身信息平台,实现体育公共服务网络化

以市体育科研所为依托,建立“广州市全民健身服务信息平台”,与全民健身卡持卡人身份识别进行对接,持卡人可凭卡号和密码查询本人的体质测量指标和奖励积分、获取运动处方和科学锻炼知识、预订场馆设施、预约社会体育指导员等;利用全民健身服务信息平台,整合44个区(街)体质监测站监测力量,充分发挥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的作用,实现体育公共服务网络化,力争在“十二五”期间全市体质测定覆盖面达到60%

六、加强食品质量安全监管,打造“绿色菜篮子”工程

广州亚运4000多场赛事安全运行,实现了“平安亚运”的目标,收获了亚运安全与和谐亚运两块“金牌”。由亚运安全理念带来的后续效应,将促进我市食品质量安全水平的进一步提升,打造广州“绿色菜篮子”。建议:

(二十二)全面提升我市食品安全监控管理水平

一是加强食品安全总体协调指挥能力建设。在市食品安全工作领导小组领导下,加强充实市、区食安办的力量,给予必要的职权职责,以有效统筹、组织、协调全市的食品安全工作。由市食安办负责检查考核全市各相关部门、区县政府食品安全监管工作,落实行政问责、追责制度。二是建立完善依法管理的长效机制。《食品安全法》已经颁布2年,我市可结合实际,深化小作坊管理办法、食品溯源管理规定等内容,制定政府规范性文件或地方行政规章,对市场主体实施持续、有效、规范的管理。三是实施食品安全全程溯源监管。增加食品监管经费,扩编食品监管队伍,实施部门合作,建立食品生产、加工、流通的全程溯源管理体系。在食品企业安装终端软件,要求企业在每批生产时上传原料进厂验收、配料等关键生产环节和成品检验、销售记录表格。对企业的原料记录和销售记录采用编码技术,实施一批一码。在实行食品安全全程溯源管理的基础上,加强食品安全风险的动态监测和预警工作,做到早发现、早研判、早预警、早处置。四是大力推进绿色种养基地建设。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大力推进农业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和产业化经营,建设一批都市型现代农业示范区和农业标准化示范基地,大力发展“飞地”农业产业,实施农业总部经济,积极推进广州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认证,以及食品生产加工的HACCPHazard Analysis and Critical Control Point,表示危害分析的临界控制点。HACCP体系是目前世界上最有权威的食品安全质量保护体系。体系认证和QS安全认证工作,使认证食品成为进入广州市场和广州销售的绿色标签,保证百姓吃上真正绿色的放心菜、放心肉。

七、探索医药分离改革,完善急救医疗体系

广州医卫系统以“一流的组织、一流的设施、一流的服务”有力保障了平安亚运、和谐亚运的实现。后亚运时期,我们更要坚定信念,勇于开拓,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探索医药分离制度,完善医疗救治体系,提高医疗服务保障水平。建议:

(二十三)推进医药分离,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

大胆探索建立与国家基本药物制度相衔接的药品现代流通体系,认真组织实施《2011年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工作安排》(国办发〔201110号),推进医药分离。一是改革以药补医机制。探索医药分离的多种具体途径,鼓励通过收付费制度改革,解决以药补医问题。二是研究合理调整药品和医疗服务价格。三是落实对公立医院基本建设和大型设备购置、重点学科发展、符合国家规定的离退休人员费用和政策性亏损补贴等政府投入政策。强化公立医院的公共服务功能,纠正医院片面追求经济利益的倾向,实现药品从药品生产企业、药品采购中心、物流配送企业、基层医疗机构的流程再造。

(二十四)完善急救医疗体系,提高病患救治水平

一是加强指挥中心建设,改善急救医疗网络布局。增加急救指挥中心的工作场地和人员编制,规范服务管理,在急救调度、急救转送等方面提供更周到的服务;在急救医院布点不足的地方,扶持一批地方医院,使其具备相应的急救资格,纳入“120”急救体系;在远郊地区合理布局具有一定水平的综合性医院,提高急救效率和病患救治水平;在人口比较集中的区域,重视进行前瞻性的急救医疗布局和建设。二是制定服务标准,调整收费标准和给付方式。以广州急救医疗服务标准为指导,统一编写急救医疗培训教材,建立固定的培训基地,对急救医疗人员进行医学技能培训和考核;加强急救医疗服务工作研究,适当提高急救医疗出车的收费标准,并把这一费用纳入医保结算范围。三是建立政府补充机制,保障急救医疗的良性发展。通过科学评估,界定政府补贴范围,用政策制度明确急救医疗作为公益性事业、公共卫生事业的社会定位,提高医院的积极性。

八、加强绿道网的建设管理,营造宜居城乡首善之区

广州把城乡绿道网建设作为迎接亚运会、创造新生活的重要载体,以“五个更”(天更蓝、水更清、房更靓、路更畅、城更美),实现“大变”目标。进一步加强绿道网的建设管理,充分发挥绿道的文化、体育、旅游服务综合功能和效益,是营造宜居城乡、惠及百姓的标志性民生工程。建议:

(二十五)科学规划有序建设,进一步扩大绿道里程

将绿道的规划和建设标准列入相关城市规划、建设规范之中,保证绿道建设与城市发展同步进行。对于城市新建道路,采用“一体化”建设模式,节约投资;对于现有道路,可通过划线、标识等绿道元素界定慢行系统;在地铁、公交系统接驳处增设绿道服务点或驿站,为市民提供交通指引和自行车停放等服务;把绿道建设与城市慢行系统、自行车道建设结合起来,在生态型和郊野型绿道增加徒步游憩探险径,在城市和社区绿道增加专用健身步道和慢跑径。

(二十六)不断完善绿道设施配套,建立绿道长效管理机制

继续按照“增绿、成网、标识、配套”的要求,不断完善驿站、康体、娱乐等设施配套,搞好绿道网站建设,为市民提供绿道信息指引;运用绿道地图、标识、宣传指引牌、声光电等现代化手段展示介绍绿道周边风土人情,宣传动植物科普知识;开展绿道旅游观光、乡村体验、文化展示等活动,让绿道更贴近群众贴近生活;实现各驿站间公共自行车租赁服务在全市范围内通借通还,吸引更多的市民体验绿色生活;按照“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原则,制定出台《广州市绿道管理维护办法》,创新绿道运营管理模式。

(二十七)以国家低碳试点为契机,推动绿色宜居城乡建设

把加快实施生态工程,营造绿色低碳环境,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和全省宜居城乡“首善之区”作为经济社会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着力点。完善生态环保建设的多元化投融资机制,完善生态环境保护的地方性法规体系,探索建立多种类型的生态补偿机制,实行城乡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一体化管理。继续推进植树造林、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水土流失治理等生态工程,不断改善生态环境。构筑以珠江水系、沿海重要绿化带和北部连绵山体为主要框架的区域生态环境体系,创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模范城市。

激情盛会虽已属于过去,亚运精神指引我们奋勇前进。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要以胡锦涛总书记视察广东、广州的重要讲话精神为动力,当好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排头兵,朝着实现广州经济社会发展新跨越、创造新辉煌,加快国家中心城市和全省宜居城乡“首善之区”建设目标不懈奋斗!


打印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