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纵览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工作纵览 >> 咨政建言 咨政建言

关于加快推进广佛交界区域先行同城化的建议
发布时间:2012-01-02

市政协常务委员会

 

20099月)

 

为配合促进《广州市佛山市同城化建设合作框架协议》的顺利实施,市政协主席会议决定以“广佛同城化改革发展若干问题”作为今年第三季度常委会的议政专题。由郭锡龄、平欣光、刘平副主席担任顾问,城建委和经济委部分委员和部分区政协委员及民主党派成员组成的专题调研组,于今年57,围绕广佛两市交界区域的“三对接一联手”,有序推进广佛同城化的问题开展了调研。调研组先后到两市交界的广州市荔湾、白云、花都、番禺四区和佛山市禅城、南海、顺德、三水四区实地考察,分别听取了两市发改、经贸、规划、交通、环保、国土等职能部门和交界区域所在街、镇以及企业代表的意见;召开了专家座谈会,开展了网上问卷调查。通过此次调研充分表明,加快推进广佛同城化的突破口在于加快推进广佛交界区域先行同城化。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广佛同城化目前的进展情况

国务院颁布的《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以下简称《规划纲要》)明确要求:“强化广州佛山同城效应,携领珠江三角洲地区打造布局合理、功能完善、联系紧密的城市群。”广佛地缘相连、经济相融、文化同源、生活同轨,进入新世纪以来,广州明确提出了“西联”的城市发展战略,佛山也提出了“东承”的城市发展战略,主动与广州进行互动发展。尤其是改革开放30年,两市经济建设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形成了各自鲜明的发展特色:广州是辐射力强的国家级中心城市和综合性门户城市,在重化工业、现代服务业以及研发、人才、营销等产业链高端上优势突出;佛山是现代组团式城市,在现代制造业、民营经济、园区经济以及生产性服务业上展示出良好的发展前景。

《规划纲要》实施半年多来,广佛两市大力推进同城化,取得了重要的进展。今年3月两市签署了同城化建设合作框架协议,两地的规划、交通、经贸、环保、农林、水利、司法、教育、文化、体育、旅游医疗卫生等部门也先后签订了一系列专项协议;在交通对接方面,两市实施道路对接、地铁共建、公交相通、年票互认,其中广佛道路网在规划层面上已基本实现对接,规划中共有各类道路衔接点60多处,协调确定了55个衔接点,现已开通15处衔接通道;两地市长联席会议第一次会议上确定了2009年重点工作计划,明确年内重点推进52个项目;两市还建立了城市规划、交通基础设施、产业协作和环境保护四个专责小组的行政协商机制,扎实地推进重要领域合作和关键节点工作,近期更将重点推进《广佛同城化城镇空间发展战略规划》、《广佛同城化区域交通一体化规划》和《广佛同城化规划机制研究》三个专题规划编制工作,完成“新客站周边地区”、“芳村桂城地区”两个重点地区的规划整合成果初步方案,拟定《广佛同城化规划对接工作方案》。与此同时,两市交界区域的八个区频频互动,欲在同城化的过程中凭借具有连接地带优越的地理区位得到促进发展的先机。目前,各层次的积极性已初步调动起来。

二、加快广佛交界区域先行同城化的可行性

“同城化”作为区域合作的一种形式,是通过降低城市管治成本,在相邻城市间建设近似同一个城市的连续空间形态,把两个城市的经济社会发展按照同一个城市来统筹规划协调。通过城市间的相互融洽,使两市之间在发展、建设和管理上达到高度协调和统一,使市民属地意识弱化,共享城市化所带来的成果。随着我国区域经济一体化及城市化进程,区域中心城市对周边中小城市的辐射吸引作用日益强化,同城化发展已成大势所趋。然而,同城化是城市集聚发展的动态过程,所面临的问题错综复杂。由于长期形成的行政管理体制分割、利益机制驱动、区域发展不平衡等诸多因素互相叠加、交织,广佛同城化的实现还需要一个漫长过程。因此现阶段或者说本届政府当务之急是要富有科学远见和全局观,既要不失时机起好步,又要为后人预留出足够的发挥空间。总的应遵循先易后难,先交界后纵深,先局部后全面的原则,有序推进。

广佛两市地域之间有长达200公里接壤的行政边界,部分交界区域事实已形成了一些城市绵延片区,部分道路街巷相接、河道相通相连,市中心区域相距不过20公里,是互动性强,共同发展要求最迫切,居民同城化的呼声特别高,成效受益最容易显现的区域。同时,由于行政体制和经济体制方面的原因,也可能是同城化过程中利益冲突和矛盾焦点之处。因此,应以广佛交界区域为同城化的突破口,以“区域同城、产业融合、交通一体、设施共享、环境齐治”为目标,实现“核心”推动,即通过当前两市交界区域的“轴向发展”,继而为“纵深扩展”(见附图),最终实现构筑珠三角都市核心区的空间发展格局,充分发挥广州作为国家中心城市、综合性门户城市和区域文化教育中心的辐射影响作用,切实发挥佛山作为我省第三大城市和重要制造业基地的作用,提高佛山的城市综合竞争力,共同提升广佛作为珠三角区域核心的携领功能,从而带动珠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是最合理的选择。

三、广佛交界区域现状和主要存在问题

(一)城乡规划方面

由于历史的原因,两市交界土地犬牙交错,互有“插花地”、“飞地”,并形成了相对孤立封闭互不对接的城市发展形态。广州缘于传统的隔而治之的城市规划发展模式,对周边城市通常采用基本农田和城市绿化隔离带形成不发展区的布局形式,除必要的城际间交通干道外,不希望形成城市间的建设连片区,忽视了广州市对周边城市群协调发展中应具有的辐射吸引效应的研究。而佛山从上世纪的90年代黄竹歧商住小区建设开始,多年来陆续在里水、金沙洲、盐步、平洲、陈村、伦教、五沙等地建设成片商住区、商贸区和产业区,吸引了大批广州居民和企业迁往。结果,造成以下几方面问题:

1两市交界地区的城乡规划欠缺整体性、互补性和协调性

其中,佛山地域的一些建成区吸引了数十万人,但大多只配置了小区级或村镇级的公共服务配套设施,缺乏地区级的市政基础设施和大中型公共服务设施;在广州地域,由于原本就不打算发展,市政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通常安排不足,更不可能照顾到佛山方面建成区的服务。特别是最基本的诸如给排水和排污管网、环保环卫设施建设方面都是两地各搞各,街区路网也是各自为政互不连接,至于教育、医疗、文化、体育和社会保障设施就更是规划不足,难以形成共享。

2城市规划与土地利用规划脱节

由于缺乏规划的稳定性、连续性,致使城市城镇空间布局、产业布局、基础设施布局都比较混乱。特别是两市结合部地区的土地开发利用长期处于较低水平阶段。一方面由于土地征用程序和指标的限制,出现了征地难、落实农民预留用地也难的“双难”局面;另一方面土地使用粗放、使用效率较低,历史遗留的“飞地”因交通不便而失于管控的现象又十分普遍。

3两市城市规划管理体制存在较大差异,而结合部更是亟待加强规划管理的薄弱环节

同城化的发展趋势和利益的追求会引发追逐土地价值效益的“两违”(违法用地和违法建设)现象,加剧生态环境保护失衡,城市基础设施配置滞后和社会管理等问题的凸现,影响城市化的有序进行。如何通过有效的行政管理,保障交界地区土地的科学、有序、高效利用,是当前政府及有关部门应高度关注、认真研究、切实解决的问题。

(二)交通设施方面。

1两市交界区域道路系统不完善,断头路、“梗阻”路多,交通疏解通行效率低

如顺德五沙地处与番禺大岗镇、榄核镇交界处之间隔着一条洪奇沥水道,目前五沙工业区“五纵五横”的交通路网已经基本成形,但整个路网只有良五公路与大岗豪岗大道连接,其余全都不衔接。大岗北区工业园“两横七纵”的路网也已经成形,但到五沙的边界处也断开了。又如荔湾区的龙溪大道与南海区的穗盐路之间为广佛水道两岸居民住宅区和工业密集区,但附近10公里范围没有道路连接。在连接部分的道路也是路况极差,过往车辆通行不够顺畅。再如Y748线向东接古树大道可往狮岭、清远、从化,向西可达三水大塘,该路规划宽40,但通行十多年仍仅宽75,其中赤坭莲塘村至三水松岗段更是仅宽4的沙土路。另外,由于现行征地拆迁的补偿标准与农民的期望值有较大差距,且农民关于“两地”的意愿又与规划不符,加上个别利益群体存在索取心态等原因,以致本应是利益共同体的政府、建设单位和当地群众常常由于沟通不够而难以形成一致意见。同时,一些属地政府负责推进的力度也不足,在建项目均不同程度存在等交地、拆迁进度缓慢和“两违”抢建现象等问题,直接影响工程建设进度。

2路网布局各成体系,交通建设协调机制尚待提升效率。比如,广州内环路是环绕中心城区的快速路,佛山一环是佛山的快速路,两条快速路最近处仅距27公里,却未能组合发挥疏解广佛结合部交通的作用。又如,花都炭步镇规划的岭西大道因遇到佛山芦苞涌对岸村镇“飞地”的阻隔而迟迟未能动工,都有待两市交通基础设施专责小组尽快完善信息收集反馈机制,发挥统筹协调作用。

3交通管理仍存在资源分散、管理错位、运行低效等问题。如,设施建设与行业监管相脱节;公路与市政道路、常规公交与轨道交通不衔接;部分交通项目建设的审批、建设和管理环节过多、权责不相称;广佛同城交通基础设施项目建设除部分高速公路可通过融资解决资金外,其余项目的建设均需政府财政全额投入,使有关区财政面临巨大压力。

(三)产业协作方面

广佛同城产业对接首先面临的是行政管理体制和利益驱动的障碍。同城化并非一城化,即使同一个城市中还存在各区争项目、争税收的现象,更何况不同的行政管治主体下,要实现两个城市产业对接和错位发展的难度不言而喻。我们在调研中,普遍感到广佛同城实现两市产业错位发展的调控政策过于宏观空洞,难于实施,有些专家评论是“口号”式政策。市场经济条件下,产业的发展只受经济规律的制约,不同地区相同的产业之间必然是竞争关系。广州除了一些大型的基础设施如广州白云国际机场(枢纽机场)、广州港(枢纽港)、广州火车站(枢纽客运站)和部分第三产业继续发挥凝聚力外,广佛两市在一、二产业中均已形成了各自的产业优势,要求错位发展,做起来往往是竞争。因此,广佛同城产业协作对接首先要跨越产业政策门槛。

(四)环境治理方面

水体环境污染和大气环境污染严重是广佛两市共同面临的重大问题。

1两市机动车尾气污染,广州的重化行业,佛山的陶瓷、纺织、印染等行业污染和生活污水是造成两市水环境和大气环境污染的重要因素。广佛交界地区饮用水水源地和河道被污染,部分河段水质远未达到水环境功能区划要求。其中西南涌、佛山水道、花地河、西航道、芦苞涌、白坭河等污染治理压力极大。大气污染治理和水源保护问题已成为广佛两市实现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大制约因素。

2农村环保设施建设普遍滞后,对水体和土壤的污染,尤其是白色污染、农药污染,以及家庭作坊式和“游击式”加工企业的废水废气污染仍然严重。加上部分城市污水处理系统迟迟未建立起来,企业偷排偷放情况未能有效监控,特别是省市重点项目施工过程中的偷排泥浆问题,因属跨区行为而情况难以掌控治理,已严重损害到居民的生活质量。

(五)区域内部管理方面

广佛两市虽然在前些年已经进行了撤市并区的行政区划调整,但由于体制方面的原因,即使各自内部也未有完全“同城同策”。例如我市的花都、番禺、从化、增城至今未实行与中心城区车辆年票的互通制,更不用说通信、户籍、教育、医疗等方面;佛山内部发展也不平衡,三水、高明与南海、顺德的地区差距甚大。这种状况使同城化更为困难,在广佛交界处则往往容易出现管理的真空地带,变成治安、计生、环卫、污染死角。上述问题的解决宜早不宜迟。

四、加快交界区域先行同城化的建议

(一)整体规划,分步实施

《规划纲要》要求广州市充分发挥国家级中心城市的优势,增强高端要素集聚、科技创新、文化引领和综合服务功能,进一步优化功能分区和产业布局,建成珠江三角区一小时城市圈的核心。这就需要广佛两市政府既要站在珠三角区域的制高点上用世界的眼光进行两市规划的同城化整合,既要从建设“泛珠三角”强力中心的要求来考虑城市空间发展、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保护,优化资源配置,又要坚持实事求是的精神,树立长期有序推进的思想,强调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和城市化发展规律,坚持“政府推动、市场主导、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互利共赢、一体发展”的原则。具体是以广佛交界区域地区为突破口,落实两市之间“西联”、“东承”的城市发展战略,统筹城市交通、功能布局、土地利用、环境生态等规划要素,加快对五个重点地区(即广佛交界地段的五沙地区、新客站周边地区、芳村桂城地区、金沙洲地区及花都空港地区)规划的优化提升,强化规划导控,整合行政资源,保障广佛交界区域同城化的有序稳步渐进。

1坚持规划在前,高度重视环境保护。广佛结合部的规划决不应是两个城市边缘区原有规划的简单拼接,而应该是通过五个重点地区的规划优化提升,加上其余经规划确定为不发展区和生态保护区的区域整合形成一个有机整体,两地政府必须共同给予高度的关注度和投入,控制好、保育好,切忌因为眼前经济利益而牺牲环境效益。

2广佛交界区域应坚持组团发展,环境优先的原则。对结合部的土地利用一定要认真安排,为城市配套设施和今后的可持续发展留出足够的余地,让城市居民生活质量能够随结合部城市化质量的改善而同步提升,避免空间失衡和以牺牲环境资源为代价的情况再度发生。要从广佛都市圈形成和发展的大局进行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的合理布局和建设。首先要打破区域行政界限束缚,协调做好城市路网、给排水、供配电、燃气、污水处理、垃圾收集等专项规划,预留大型管线接口,统筹安排大型市政公用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用地,使公共基础建设逐步合理化,达到资源共享。如金沙洲大型商住社区和工业区开发建设已初具规模,两市规划部门就应从大金沙洲的整体发展规模统筹综合考虑公交站场、学校、医院、环卫、环保设施的配套建设,既要满足市民的实际需要,又要避免无序建设,还要控制人口规模和建设强度,保障宜居与宜业的需求。

3强调做好广佛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与同城化规划的衔接。吸取一旦新的发展规划形成往往容易引发土地管理失控的教训,强化两市结合部的规划管理和土地管理,规范有序地推进结合部土地的征用和拆迁,合理安排集体民营经济发展用地,即使当地原住民能在同城化过程中分享成果,又使结合部开发建设能成为提升广佛核心区效能的样板示范区。

4深入探索建立规划编制和大型项目选址论证的广佛规划新机制。从广佛乃至广佛肇的大范围合理布局公共基础设施,包括大型输变电、污水和垃圾处理、殡葬墓园、危险品仓储及处理设施等,对接的有关项目应坚持专家论证、社会公示、市民听证制度。建议制定广佛统一坐标的地形图,完善信息共享机制,建立规划和管理信息互相通报、备案制度。实现基础资料数据库、动态规划信息库建设共享和城市地理信息数据的平滑转换衔接,为城际合作打好基础。

(二)交通先行,整合广佛半小时交通圈

广佛同城首先交通先行,两市交通基础设施对接又应从珠三角的全局进行考虑,通过交通基础设施一体化,既方便两市交界区域内市民出行便捷、降低成本,又增强广佛对整个珠三角地区的辐射力和影响力。

1建议开展将广州内外环路与佛山一环路进一步优化组合成广佛交界区域中心区双环快速交通系统的可行性研究,设法成倍提高广佛中心区和结合部的交通疏解能力,争取整合成广佛中心区半小时交通圈。

2建议两市规划、交通、建设等部门围绕建设广佛共享的交通网络枢纽,制订广佛一小时道路交通圈的规划和实施时序计划时应优先考虑安排交界区域的先行建设:一是加快推进两地交通基础设施无缝对接,重点是与白云机场、新火车站、南沙港等重大交通枢纽的连接。二是重点解决两市之间的“断头路”和“瓶颈路”交通问题,加快主干道路交通网建设,实现两市道路无缝对接,重点完善金沙洲地区、新客站周边地区、芳村与桂城地区、五沙地区与花都空港路网的衔接。推进珠外环(即肇花高速公路)、广明高速公路、南二环高速公路、顺番公路(黄榄干线)、三善大桥扩建工程、龙溪大道-海八路快速化改造、沙湾干线至佛山一环南路东延线、南番大道(海怡大桥)、文岗大桥(花都碳步镇-南海官窑镇)等项目的建设。三是推进轨道交通同城化建设,适当增加广佛交界区域轨道交通网络的密度,通过快速轨道交通系统和高快速道路系统的合理调整,做强广佛核心。四是进一步扩大两地车辆通行年票制互通的范围,实现广佛交通高效便捷。五是统一两市电信区号。

3建议探索打破两市交通行业管理的行政壁垒,考虑成立两市公交经营股份制公司模式,统一规范服务标准、线路分类、车辆车型等级、收费模式和标准、票务优惠、补贴标准及税收政策等,促进两地公交健康发展。妥善解决现有两地班车的出路问题。目前,广佛城巴的票价是按公路客运的标准实行分段收费,由于没有政府补贴,票价比公交较高。开通广佛两地公交,势必对经营两地间客运班车的企业造成较大冲击。建议尽量以现有经营两地班车的企业作为开通广佛公交的经营主体,减少因过度竞争而引发新的矛盾;对继续经营广佛城巴的企业,建议由两市物价部门共同研究制定相应的定价体系,收到乘客和企业双赢的效果。

4建议进一步完善珠三角区域的交通管理统筹协调机制。建立省—广佛两市—广佛交界区域层级决策协调体制,简化项目审批和管理程序,调动各层级行政部门的积极性,提高行政效能,支持交通建设用地指标;加大建设资金支持力度,为实现珠三角交通一体化营造更为宽松的政策环境。

(三)选准产业对接切入点,实现经济协同发展

产业对接同城化并不是以某个城市的产业发展模式去改造或同化另一个城市,而是在《规划纲要》的指引下整合,同时运用“有形”和“无形”两只手,实现政府引导、市场主导、企业主体、协会参与的多方合作方式,实现互通有无、优势互补、联动发展。

1完善产业协作协议的内容,先行先试寻求新突破。一是充实产业协作协议的具体内容,明确提出产业对接或协同发展的政策指引、科学分工,不求全但求精。二是区域功能的产业项目可以重点对接。广州港、广州白云国际机场、广州火车客运和货运站都是为区域服务的资源,可共建广州港的喂给港和无水港;完善白云国际机场、广州火车客运站的候机(站)楼的公共配套服务设施,搞好功能布局;建立机场货运和火车站货运的异地联运一站式服务体系;以区域庞大需求支撑其未来的发展。三是发挥产业协会、行业商会等民间组织的作用,在广佛毗邻接壤的区、镇间业已形成的产业园区和项目基础上,以第一(都市型现代农业,如特色水产、花卉种子种苗、农业休闲观光旅游等优势产业)、第三(现代服务业,如金融、现代物流、文化创意、旅游休闲等优势产业)产业为切入点,坚持协调发展,优质发展战略,以创新为动力,积极推进交界区域的产业对接。

2逐步形成具体的产业对接政策和实施办法。要设法使由于地缘、人缘早已形成的经济交往的自发行为上升为在制度保障下的“自觉”规范,努力打破行政区划壁垒和市场分割:一是拆除区域经济的“围墙”,清除不合时宜的政策,建立明晰的广佛产业集群配套发展的“游戏规则”;二是工商登记资源共享,连锁经营和服务可以互为延伸;三是市场物价联动、协同管理;四是统一制定市场监督管理政策,促进市场要素自由流通。

3积极推动两地文化、旅游、餐饮合作。广佛两市同语同俗,均为岭南广府文化中心,在建筑、饮食、寺庙、工艺、戏剧文化等方面风格一致。建议两市加强文化、旅游、餐饮的规划衔接,建立联动协调管理机制、整合广佛岭南文化资源、共同开发客源市场和联合对外宣传,加强旅游行业和餐饮行业从业人员培训等进行全方位的合作,打造广佛同城化精品旅游线路,协调开设旅游专线巴士等,实现两地生活娱乐同城化。

4积极推动广佛人才一体化合作。根据两地产业发展的特点,明确合作目标,共同制定吸纳和合理配置产业人才的政策,在人才流动、管理、生活、社保、纳税等具体问题上免除后顾之忧,充分发挥人才主导效应。

(四)建立长效合作机制,联手治理污染

空气、水、噪声、固体废弃物等环境污染具有明显的区域性和流动性,污染不受行政界线约束,而环境治理则是受跨行政界线约束的公共产品。因此,所谓“谁污染谁治理”并不能完全有效解决环境污染问题。事实上仅靠一个城市、一个地区加大工作力度往往有限,只有与周边城市和地区联合行动,才能取得持续、稳定、广泛的防治效果。

1制定对区域环境污染的联动防治预案,建立区域重大环境保护联席会议制度,落实环境污染联动防治措施,实现广佛地区环境污染防治的携手行动。一是整合两市共同水域的环保规划和管理标准,包括西江流域沿岸产业布局、水厂和污水处理厂布局调整、饮用水源保护范围和标准、河堤防洪建设规划和标准。二是实现大气和水环境广佛监测系统整合,建立联合执法长效监管机制,重点解决机动车尾气联动整治、航道船泊污染防治、危险废弃物跨界转移污染和“飞地”污染问题,提升广佛交界区域的环境水平。三是共同研究将陈村水道纳入水源保护区的可行性。四是适时将西江水域水环境保护与污染防治联动机制由广佛延伸到肇庆。

2建立联合审批、联合监测、联合巡查、联合预警响应机制。对在交界地区划定红线范围内新建、扩建、改建的项目,实行事前应征得对方环保部门同意方可联合审批的制度。建立两市环境监测数据信息资源共享平台,定期相互发布环境监测、环境质量、环境跨界数据监测、水道水质公报。定期对边界区域的重点工程项目或者污染企业进行联合巡查,最大限度减少污染事故发生。加强两地环境预警和响应机制。

3开展研究并探索在珠江流域实施排污权交易的试点。一是通过排污权交易,刺激企业加大节能减排的资金投入和技术研究,最终达到社会以最低的总成本实现污染减排目的,实现环境容量资源的优化配置。有关部门要尽快整理出企业排放成本的测量数据,用有说服力的数据合理分配企业排污配额。二是高度重视企业排污问题,并将其节能减排状况作为考核政府官员政绩和企业信用度的硬指标,严格监督、严厉查处,迫使企业加快节能减排进度,削减排污权,主动做有社会责任感的企业,尽快扭转各地能耗居高不下、污染加剧的严峻形势。

4探索区域间的流域生态补偿机制。在合理调整交界区域主体功能区划的基础上,明确各生态功能区的功能定位、保护责任、补偿义务、补偿标准以及实操性的措施,探索建立流域污染补偿机制。

(五)创新体制机制模式,为先行同城化提供保障。

1打破行政壁垒,强化广佛合作机制。广佛同城化的关键在于打破行政壁垒和区域分割,按照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促进区域内资金、技术、人才、信息等要素合理流动,大胆探索广佛两市经济管理、行政管理、社会管理等重点领域体制机制创新,促进两地经济社会更紧密融合。因此,积极探索建立广佛跨行政区域城市规划的合作模式和一体化机制,是两市政府的使命。应立足全局,着眼长远,科学谋划,稳步实施。一是要按照科学发展、先行先试的要求,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打破狭隘的行政区划界限,建立平等协作的横向政府关系,形成平等互动、优势互补、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新型政府运作格局。鉴于同城化的过程实质是一个跨城市运作的制度创新过程,因此要从习惯行政区域配置资源的思维定势中解放出来,强化合作意识和两地一盘棋思想,以落实《规划纲要》为契机,以落实《合作框架协议》和四个专项协议为抓手,积极探索合作的新思路,不断创新协商、决策机制,推动两市间不同区域、不同层次之间的合作,兼顾公平与效率,确保广佛同城化的协调发展。二是要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政府与企业的关系,探索有中国特色的市场制度和政策体系,既重视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又充分运用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坚持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突出重点、统筹推进,通过市场实现跨区域资源优化配置,发挥区域空间和资源利用的最大化效应,并形成长效机制。

2建议增强财税体制的灵活性和统筹性。区域经济中不同行政区难以合作,很大程度是由于利益分配问题。而引导市场经济行为的财税分配政策,对市场、企业和地方政府都有着关键的利益导向作用。因此,两地市政府要统筹好交界区域财税分配制度、考核奖惩机制,增强政府对交界区域的调控能力;规范转移支付制度,支持交界区域先行同城化的各项对接和联手,并积极争取国家、省有关部门的支持,不断完善跨区域的税收分成机制,统筹好利益共享关系。

3建议建立共同发展资金。即由两市与交界区域各区按“谁出资,谁受益”共建共享原则出资设立发展资金,用于推进有关公共项目建设、环境治理以及资源配置协调的基本开支需要。

4建议建立健全法规保障机制。要探索建立健全有利于推进广佛交界区域协调发展的管理机制,通过制定政府规章、条例,明确相关行政区和部门的责任,统筹协调区域重大事宜及布局建设,明确两市有适当差别的征迁补偿标准,确保建设项目的顺利实施。

5推进广佛同城化内部整合,加快实现城乡一体化。首先以加快中心镇建设为突破口,积极解决两地“三农”问题。要坚持以人为本、民生为重,城乡统筹和功能集聚,完善配套以及统筹兼顾和分类指导等原则,确立以城带乡、以工补农的城乡协调体制机制,对土地管理、集体经济、农业金融、户籍管理、社会保障、转移就业等制度进行创新改革,促进生产要素城乡自由流动,推进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通过城乡一体化,缩小广佛交界区域的城乡差别,普遍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二是加快广佛内部同城化整合完善,实现城乡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共建共管共享,以提升城市管理水平,加强社会治安联动,强化人口调控管理为重点,加快通信、户籍、教育、医疗卫生、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同城化,以实现内部同城化来促进广佛同城化的发展。


打印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