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征集提案精选 征集提案精选

以人为本,完善发展自行车交通系统,促进低碳广州建设
发布时间:2012-01-08

案由

以人为本,完善发展自行车交通系统,促进低碳广州建设

提案者

王桂林

类别

未分类

录入日期

2012-01-04

提案类型

会中提交

承办单位

 

 

城市交通现代化,对交通工具的检验标准是“高效、安全、低害、舒适、文明”。作为市民个人出行工具,自行车最符合这一要求。这是因为:1、自行车既不耗费能源又不污染环境,是一种清洁、健康的出行工具。2、自行车在适度距离内,是最适宜的交通工具,在交通拥堵的老城区,短距离内更有效率和优势。3、选择自行车出行,是一种很好的锻炼方式,有助于提高市民的健康水平。4、自行车出行可在沿途相对灵活地驻留、游走、观赏,充分利用好近年来大力发展的绿道系统,兼有旅游与文化功能。

随着小汽车的快速增长,机动车尾气排放,已成为大城市主要空气污染源,完善和发展自行车交通系统,鼓励自行车出行,既能提高公共交通机动性和可达性、节约道路资源、缓解“出行难”,更能直接减少环境污染,促进低碳广州建设。

近年来,虽然广州市的公共自行车和绿道自行车发展得不错,但由于为保障机动车辆的快速通行,从各方面压缩自行车所能享有的资源,有些道路取消了自行车道、或与人行道合并,导致自行车道缺失、自行车道太窄以及自行车道不连贯,自行车停放场地也日渐式微。

广州“拜客”(环保出行民间组织)发布的《2010年广州自行车出行制约因素及改善建议》报告指出:近年来广州市自行车的使用率有逐步回升的趋势,制约广州市民自行车出行的三个最主要原因,一是非机动车道狭窄,缺乏安全维护措施或设备;二是路面交通情况复杂,骑自行车容易发生交通事故;三是自行车停放地方不足。此外,路面空气质量差、防盗问题也是制约自行车出行的原因。

 

一、转变观念。境内外大中城市“治堵”的过程表明:市民的日常通勤、出行,不能一味依赖于小汽车,而应该通过便捷、舒适的公共交通系统,同时倡导自行车、步行等绿色出行方式。因此,规划、建设、管理等部门,都应把发展公共交通、鼓励市民采用自行车出行,放到重要的位置,从道路、停车、管理等各种资源上加以保证。同时,要通过各种途径,加强对自行车出行方式的宣传和倡导,改变那种认为“自行车是落后的交通方式”、是“经济落后”的错误观念,大力宣传自行车交通为整体交通环境和自身身体健康带来的好处,同时也应注意对骑行者的交通安全教育,鼓励市民更多地使用自行车。

二、以人为本,建设对自行车友好开放的路网系统。重视自行车交通的系统性规划,分区域、分类型、差别化规划、建设、管理与引导。自行车道应保证宽度;有条件的区域建议将机动车道和自行车道分开, 使其不能互相穿越;机动车停车位尽量不占用自行车道,减少机动车出入对骑车人的影响;在居住小区、社区街道的规划和设计中引入“交通平静化”的概念,采用必要的物理手段来降低机动车的行驶速度,增加自行车交通和行人交通的安全性;在十字路口右转机车和直行行人非机动车争道时优先让行人和非机动车通过,左转自行车和机动车做到同步;天桥和地下通道的设计应充分考虑骑车人通过的要求;重要的交通枢纽(如地铁站、公交站等),其周边要建设足够的自行车专用道以便利两种出行方式的转换等等。

三、加强自行车停放处和转乘站的规划和建设。要保证市民自行车出行方式的安全和便利,必须加强自行车停放处和转乘站的规划和建设。

1、规划先行。对于新建的商业场所、机关单位、住宅小区、交通枢纽、公园影剧院等,都必须明确要求配套相应面积的自行车停放场所。对于既有建筑,也应限期补充、完善自行车停放点。

2、资金保证。公共场所的自行车停放点属于公益设施,其建设、维护、更新的费用应由政府投入、补助为主。保管收费应以维持看管人员的工资为限。同时,应允许在自行车停放点适当投放广告、或允许看管人员经营一些与自行车出行相关的小商品,维持收支平衡。住宅小区的自行车停放点属于小区公用设施,费用应由业主按照受益程度分担。

3、场地建设,应该便民。自行车停放点应设置在醒目、便捷的位置,标志应鲜明。应使用不锈钢管或是铁马围护,设置唯一出口,保证安全。在条件允许时,可建造能遮风挡雨的自行车棚。


打印关闭窗口